我成了老年大学学员
(2022-09-09 21:57: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今天在老年大学上了两门课,上午是摄影,下午是音乐,戏曲是昨天下午上的。本来,这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是7日下午上的,我报名上,就到2班蹭课。
7日下午,我去县老年大学报名入学。报的是三门课程,分别是音乐、戏曲、摄影。报名费每门70元,可以向退休之前的所在单位报销。
本来除了音乐,我选的是别的课程,但因为有的任课老师的水平不被我认可,有的在时间上有冲突,就选了以上的三门课。退而求其次吧。
从师资和学员的构成上看,老年大学称为大学是有些勉为其难的。因为授课的报酬极低,就为很多人所不屑,那些自认为有水平的人不愿意出任任课老师。由此可见,当下的社会,讲奉献的人已经少之又少。而学员的学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从小学到大学文化程度的都有。其阶层,也来自各行各业。当然,以体制内退休的据多。
自从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老年大学至今已走过40年左右的年头了。创办老年大学,是一个有意义的举措。从理论上说,“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更新知识的课堂,健身养心的场所,开心娱乐的园地,广交朋友的平台,智力开发的基地。” 理论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老年大学本来就是个玩玩的地方,求知反而不是太重要的事。
虽然,很多老年人是抱着乐呵的目的去的,但是我是想去学点东西的。
去上课的时候,发现校园里挤满了人头,热闹非凡,看来很有市场。问了一下学校的负责人,说是这学期的学员有800人左右。
这么多人,如果按照40人一班的规模,有20个班了,阵容还真不小呢?可是,老年大学毕竟不是一所普通正规的学校,它设立的班级和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15个专业包括:书法、旗袍秀、二胡、舞蹈、交谊舞、国画、葫芦丝、广场舞、音乐、太极、木兰、腰鼓、戏曲、摄影、水兵舞。一看,就知道是以健身与娱乐为主的。只是,我感觉少了烹饪和手工的内容。也许,以前设置过,或者,以后会增设。
大概,为了经济方便,也为了热闹,授课是大班化的,除音乐和广场舞报的人数实在太多,大教室坐不下,分设两个班外,其余都纳于一班,像摄影班,都近200人了。这倒有了个大学的样子。
我虽然没有系统的学过摄影,但用手机拍点玩玩,发个朋友圈,自认还是过得去的。胶片相机也买过两个,数码相机来了,那两个胶片相机就只有等着成为古董的命运。卡片机则用过好几个了。手机具有拍照后,买数码单反机的兴趣就没有了。以前那种对摄影的热爱也越来越淡,最也没有这方面的雄心壮志了。
课名音乐,其实,我们学的除了简谱知识以外,就是唱歌了,文雅一点叫声乐,而音乐还包括器乐在内,器乐我们不学。对于唱歌,我自信也是过得去,虽然我连简谱的头尾都弄不清,但唱得还不至于“呕哑嘲哳难为听”,至少可以入耳。
同样,戏曲的种类繁多,但我们只学越剧。对于越剧,我是既熟又生,说它熟,是因为从电视广播上,时不时地都能听到越剧的声音,散步时,在溪畔桥脚公园广场,也经常听到有人在唱,说它生,我竟然不能完整地唱完一首越剧唱段。虽然它出自江南,在我生活的区域,但由于洋板戏的狂轰滥炸,我竟然唱京剧比唱越剧更拿手。
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摄影唱歌水平都会有所提高,大概也能完整地有模有样地唱完几首越剧。
我虽然是个率性散漫随意的人,但很多时候又很执着认真,与人约没有不可抗力的因素绝不爽约,也从不迟到。在这几天的课堂上,我基本上看不到有人在记笔记,我却是认认真真地记着。也许我是新学员的缘故。我知道很多人从一退休就泡在了老年大学,最长的有十年以上了,很多课听了不止四五遍。
我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泡几年?
在校园闲逛的时候,看见照壁上写有 “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这应该是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了。
但我以为,多数的老年人到这里主要是来找乐子的。说是寓教于乐也没有错。
加入了老年大学,预示着我渐入老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