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各國的華文教育各有其特色,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四種類型:其一,新、馬、汶三國華文教育擴大發展型,此一類型的華文教育雖易招受若干限制,但在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結構的國家政策之下,仍能建立堅實的華文教育基礎,開創另外一片天空。其二,泰、越、菲、緬四國的華文教育逐步漸進型,此一類型的華文教育,雖招受不同的同化壓力,但因華裔人士的不斷提倡,以及海峽兩岸政府的大力支持,華文教育有逐漸開花結果的現象。其三,柬埔寨、寮國、東帝汶三國的華文教育重新甦醒型,此一類型的華文教育曾有中斷的跡象,惟近年在有志華人熱心推動下,已漸露曙光。其四,印尼華文教育艱困再生型,此一類型的華文教育深受打擊,幾乎面臨絕滅,所幸近年已獲解放,在極端困難狀態之下,播下華文教育的火種,有浴火重生的機會。
時迄今日,中國大陸在文教、學術、觀光、旅遊等方面已大舉進入東南亞,並造成熱潮,同時對華人的爭取及華文教育的介入用力甚勤。根據馬來西亞留台聯總所提供的訊息,中國大陸不僅已與韓江學院、新紀元學院及南方學院簽訂雙聯學制,而且聯合辦理碩士班;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已數度組團前往馬來西亞招生,並且邀請留台校友聯合總會代表前往大陸訪問;廈門大學於2005年4月成立馬來西亞研究所,重點研究馬來西亞經濟、政治、文化、語言、宗教、歷史和中馬關係,並組織其他各種學術活動和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尤其是與馬來西亞大學中國研究院進行合作,邀請從事馬來西亞研究的國際專家講學或進行學術交流,共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
回顧歷史,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時,中國應該是世界最強的海上霸權。但俟後的發展途徑,並未走上與西方列強同樣的對外侵略道路,這項事實唯一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中國自古沒有佔領東南亞的野心。
傳統中國對南洋與琉球等地雖也曾出兵干涉,原因是這些番邦承認中國有宗主權,所謂「奉正朔」。在該等地區發生篡位或內亂時,中國感覺有「興亡繼絕」的職責,與歐美歷史最大不同之處,是平亂後就「班師回朝」,無意久留。因此才有歷史學家說,中國實行的是一種「文化主義」,與軍事的或經濟的主義大不相同。
這一點似乎已受到東協各國領袖的認同,何況中國大陸正在積極推動區域合作。「區域合作」可以說是近年來中國與東協交流與合作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關鍵詞。據資料顯示,1995年至2002年,中國大陸與東協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速度為15%;自2002年中國大陸一東協自貿區啟動後至2004年,雙邊貿易額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長。200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59億美元。
由上述狀況分析今後中國大陸勢必在文化與經濟方面加強與東協合作,至於衝突的關係似乎已逐漸走向隱性化。換言之,中國大陸與加強與東南亞各國文化的交流,而與華人間的溝通亦逐漸擺脫傳統對立的意識型態。
另外就傳統文化層面來看,中國本土所代表的大陸文化與台灣結合東南亞華人所代表的海洋文化,既可以交融又可以合作,更可以互相觀摩競爭。此項事實從過去數十年來,台灣與中國大陸雙方在僑務及僑教各項工作的比較中將可獲得清楚的答案。
就此一觀點加以延伸,從目前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對東南亞的經貿、外交及文教三方面加以分析,可以發現台灣在外交方面及經貿方面並未佔優勢,惟在文教學術方面仍有揮灑的空間。
台灣在東南亞教育文化方面,目前仍佔優勢之說大陸方面也有回應,中國大陸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劉澤彭在2004年12月15日於廣州舉辦的「第四屆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中表示「長期以來,台灣的華文教育工作者,為華文教育做出了很大努力,他們長期為海外華校編印和贈送教材及圖書資料,幫助他們改善辦學條件,還招收優秀華裔學生到台灣學習、深造,為海外華校培養了大量師資」。
而台灣教育部首度完成華語文教育測驗題庫,據新聞專訪採訪僑教會主委時表示「目前教育部負責的南向政策已經進入第二期計畫,不打算現階段用強制的手段,將該項華語文能力測驗做為僑生升學的門檻,兩年後試題完成後,教育部會再研究試題,以便能正式審核通過於台灣各級學校全面實施。中國大陸實施簡體漢語水平考試已有多年,其和台灣的華語文能力測驗雷同,兩岸正面對決在所難免,為了爭取華文學習環境的正統地位,建立題庫、測驗中心都只是第一步,台灣未來還要編題本、培育出題師資等。」
總體而言,台灣與中國大陸各自經營東南亞地域,雙方應屬於相當均衡的局面,但是「東協加1」、「東協加3」與即將成形的「東亞高峰會」等,或將破壞此項平衡,為使該地區華人社會及華人教育更能蓬勃發展,以下策略或可提供相關單位參考:
一、海峽兩岸各自加強推動東南亞華文教育:
近期台灣在野黨領袖紛紛訪問中國大陸,開啟較有善意的接觸與對話,而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基調:「兩岸任何一方都不能試圖把己方的意志強加於對方」,「台灣不獨,中共不武」,海峽兩岸應維持現狀,降低衝突的可能性。而在面對中國大陸第四代接班之時,台灣應保持穩定清晰的作風,避免大陸方面的誤判從而導致兩岸情勢的不穩,在此種狀況下才能夠擴展「南向政策」的效果,從而加強推動東南亞華文教育及建構更堅實的華人社會。
二、以學術文化交流代替經貿競爭
積極進行各項措施,如擴大招收海外華裔子弟來台升學、擴展建教合作班,支持留台校友在東南亞國家擴大經濟實力及增強政治地位等,另一方面,聯繫各個國家的需要,分門別類加以投資,並進行文教學術交流,才能符合當前需要。
文教學術的效益雖不如經貿外交的效益顯著,但是,是一種投資成本最小而獲利最大的一項措施。台灣如能委託各相關學術單位進行「東南亞」、「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等項目之研究,必將獲得相當程度之效果,畢竟未來東協有可能成為亞洲的「歐盟」,其影響力與日遽增。如能長期且深入的觀察東南亞的發展,全面鼓勵台商前往投資,並予以堅強的支持,解決其子女就學問題,使其無後顧之憂;同時配合僑民教育、華文教育及技職教育等柔性措施;「前進東南亞」相信必然還有開創「南向政策」新局的機會。
三、掌握繁體華文前進東南亞
中國大陸正在崛起,並以逐漸增強的國力,全面性、戰略性的向全世界推廣華文。從華文托福、孔子學院,以致美國、歐洲、日、韓等國所興起的華文學習熱潮來看,中國大陸以商機來推動華文學習的戰略,已經收到一定的成效。
台灣必須從策略面的角度切入,採差異化的觀點,選擇以經營利基市場的態度來經營繁體華文,或許可以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選擇。
相關學者曾經提到,在商業管理實務中,面對激烈競爭,小公司可以選擇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方式,也可以選擇強化自己的核心能力,經營最有把握的利基市場。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擁有像台灣這樣強大的繁體華文優勢,台灣已累積豐盛繁體華文的軟、硬體實力。
繁體華文的市場具備成長性,是典型的小型績優成長股。因為語言文字就如同橋樑一般,學習了簡體華文就可以進入中國大陸的世界,學術、商機、文化各取所需。但是簡體字的推廣不過就是這五十年的時間,簡體字可以進入這五十年來的中國世界,但是進不去過去五千年的中國世界。包含大陸簡體華文使用者,如要進入過去的世界,則不論是歷史、文化、藝術各個領域,都要面對進入繁體華文的「進入障礙」。
繁體華文使用者不但可以輕鬆的跨越簡體華文的進入障礙,更可以直接閱讀吸收中國過往幾千年的經典、智慧,從秦朝程邈所創造的隸書,到幾十年前胡適、魯迅的作品。甚至還可以直接閱讀日本、韓國過去的正史資料。經由繁體華文,不但跨越了橫向的空間障礙,更可以突破了縱向的時間壁壘,輕鬆自在的優游不同時空的華文世界。繁體華文雖然是較小的市場,卻絕對是值得經營的利基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國家仍有部份國家使用繁體華文,例如泰國,台灣仍然可以利用此種優勢來擴大影響。
四、強化「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功能,並以東南亞華文教育為優先
台灣從事華語文教學單位不多,如台灣師大、高雄師大華語文研究所,中原大學和文藻外語學院的應用華語文學系,還有民間團體包括世界華語文教育協會以及台灣師大國語文中心等20個單位,惟彼此間聯繫較少,更無指導、統合單位,教學資源重疊形成浪費。教育部在2003年12月正式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由教育部長擔任主任委員,僑委會等相關部會副首長擔任副主任委員,希望能配合統整、妥善規劃、分工合作向世界華語文教育這項龐大的市場進軍。惟迄今為止,仍欠缺具體績效。如果能夠強化其功能,通盤規劃全球華語文教育面向國際,推展文化的遠大目標應指日可待。尤其台灣在東南亞四國已有6所海外台校,以各台校做為華文教育的核心,進而擴展到各個華文學校,相信必能使台灣繁正體華文教育延伸到東南亞進而發展到全世界。
来源:http://oc.hcu.edu.tw/ezcatfiles/b034/img/img/458/0515.doc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