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K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向世界推广汉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毋庸置疑,HSK在研制之初就带有一些局限,近年来在推广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保证母语国汉语测试的科学性、权威性,扩大HSK影响力,使之更好地满足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需要,改革HSK应提上工作日程。本文主要从考试指导理论、考试定位、考试等级、汉语能力等级标准、分数解释、基础研究、考试内容构成、考试题型、考试长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革设想,以期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关于考试指导理论
HSK研制之初主要借鉴了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托福”考试,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重语法、结构、词汇。但70年代后,国际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领域中,“交际能力”理论逐渐成为主流思潮。2005年,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历经10余年推出的“新托福”考试也基于“交际能力”理论。改革HSK,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改“结构主义”为“交际能力”,重点关注考生完成实际交际任务的汉语交际能力。
作为标准化考试,新版HSK在定量研究方面,宜同时借鉴经典测验理论、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等来对考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考试的科学性。
二、关于考试定位
合理的汉语考试种类构成,或许应包括学术汉语考试、商务汉语考试、一般(通用)汉语能力考试、少儿汉语考试、汉语文化考试、针对某一地区特定考生群体的汉语考试等。新版HSK有两种选择,一是回归最初“汉语托福”的定位,走学术汉语考试的路子,以汉语教学院系为服务对象,考生水平相对集中,开发一张试卷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二是延续目前的定位,走通用汉语能力考试的路子,不仅是汉语教学院系招生、分班授课、课程免修、学分授予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及其它各类用人机构在汉语工作人员录用、培训、晋升等决策过程中的参考依据;是汉语学习者了解、提高自己汉语应用能力的参考依据;是评价相关汉语教学单位、培训机构的教学或培训成效的参考依据。其服务对象多元,考生水平参差不齐,宜开发多张试卷。
笔者以为,现有HSK可以满足多元需求,国家鼓励外国人到中国留学,从维护HSK品牌、扩大HSK影响、投入经济等角度考虑,新版HSK可能延续通用汉语考试的定位更好。
三、关于考试等级
针对部分海外考生反映HSK难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降低汉语水平考试难度”成为呼声最烈的改革要求。实际上,整体下调汉语水平考试的难度,势必“按下葫芦起了瓢”,可能缓解了部分国家和地区反映HSK难的问题,但在汉语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新的问题。
即使是研发人员认为最容易的HSK(基础),也令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考生望而生畏,说明现有HSK的水平覆盖面不够,与实际的水平分布不一致,令一批水平较低的汉语学习者找不到对应其水平的汉语考试。对市场需求的不敏感、研发的滞后不仅使一些考生考试后产生受挫感、畏难情绪,也使HSK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丢失了大片市场。
正确的对策或许应该是调整、增加考试等级,降低考试门槛,使HSK水平跨度与汉语学习者实际水平跨度实现一致,强化HSK激励汉语学习者学习热情的性质。新版HSK可以考虑形成基础、初等、中等、高等、专业5个等级,取代原有基础、初中等、高等3个等级。视市场需求,还可以考虑继续向下延伸,开发“入门”等级。专业等级可考虑大致对应在中国接受四年正规汉语本科教育优秀毕业生的汉语水平,代表与汉语为母语者接近的水平。
张晋军:汉语水平考试专家,国家汉办考试处副处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