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一)对外汉语教学目的确立的重要性
1. 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学目的的探索
直在追求一个正确的教学目的,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
1.1
教学活动基本是讲解汉语的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基本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的教学。
1.2 在70年代。 7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倾向仍是以培养语言技能为目的;在
坚持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已经酝酿着教学思路的改革和理论上的突破,
但还没有明确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到了70年代后
半期,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才提出了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但尚未引
起普遍的关注,而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这两个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甚至还有混同的
现象。
1.3
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目的。
科班课程设置计划及有关问题》。在这个教学计划中指出:“二年制文科班的教学目的是:
培养外国学生在中国生活和在中国高等学校学习或进修有关文科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最基
本的汉语能力”,而“最基本的汉语能力”包括“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必需具备的用普通话
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这说明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思想已开始用来指导
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无疑,这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表明这
套教材的编者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语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
并且作为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原则,开始把理论付诸实践。
设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除再一次明确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
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交际性原则”。作者认为“因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在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教
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以及规定教学法原则时,都要以有利于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
度地形成所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衡量总体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能
不能为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所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作出科学的宏观安排” 。这就是说,对
外汉语教学的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就要保
证这个教学目的的实现。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都是为了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服
务的。
起点一年制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总体设计》。这篇文章确认“零起点一年制留学生的基础
汉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语法结构及语言的规则是交际能力
的基础”
准和大纲》正式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 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还提
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这标志着“培养交际能力”作为对
外汉语教学总体目的的真正确定。
在:提出了培养交际能力这个教学目的,而对交际能力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没有阐述清楚。
比如在《标准和大纲》中,一方面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
交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说“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究了以下四个问题:①语言技能不等于交际技能;②语言技能追求的是正确性,交际技
能追求的不仅是正确性,还有得体性;③语言技能是交际技能的基础;④交际技能的获
得要通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下面介绍一下有关交际能力研究的进展情况:
方法问题的思考》。这篇文章论述了交际能力和语言技能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
培养手段的不同。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详细说明了交际能力和言语得体性的关系,以及言语得体性所包含
的内容。
语交际的得体性》的论文。他运用语用学理论来阐述话语运用的得体性原则。
指出交际能力含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并运用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篇章
语言学的理论,来阐述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把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技能区别开
来,使关于交际能力的讨论又深入了一步。
1992年,崔希亮先生发表了《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一文,从语用学
的角度讨论语言交际能力问题,详细地论述了口头交际的四种形式,即讲、述、谈、说
(代表口头交际的四个层次)。
他指出汉语交际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 汉语语言系统能力,② 汉语得体表达能力;
③ 汉语文化适应能力。然后,作者又详细地论述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方法和培养的具体
内容。
1995年,吕必松先生出版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在这部著作里,他分别
阐述了语言能力的构成因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属于
语言范畴,由语言知识(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和有关的文化知识构成;一个人的语言
交际能力属于言语范畴,由言语要素、语用规则、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以及有关的
文化知识构成。从言语要素到言语技能,从言语技能到言语交际技能,都有一个转化的
过程。
2。 培养汉语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巳成为共识
育学引论》一书中指出:“教学目的是总体设计中的首要问题。教学目的一经确定,将决
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直到测试评估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归纳为三个方面:⑴ 掌握汉语基础
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⑵ 增强学习汉语的兴
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⑶ 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
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在这三方面的教学目的中,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
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教学目的,而在这
个最直接最根本的教学目的中,可以看到:培养交际能力是最终的目的。这个最终的目
的不是凭空而定的,它是由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符合当今世界各国之
间密切交往迫切需要语言人才的现实,同时也是学习者本身对学习第二语言所提出的要
求,也是学习兴趣、动力之所在。
培养汉语交际能力这个教学目的的提出,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是对外汉语教学
思路的重大转折,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将从汉语知识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转移到交际能
力培养的轨道上。它将带动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对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并对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过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回顾50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我们不难看出: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往往过分
重视语言能力而忽视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即只偏重“语言”教学而对“言
语”教学则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脱节,影响了对外
汉语教学的效果。
1. 70年代以前的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还没有提出培养汉语交际能力这个教学目的。70年代以前,在对外汉
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将语言学教学和语言教学混为一谈,我们常看到这
样的现象:有一些学生学完汉语之后能背诵许多汉语文章,也能解释很多汉语词语,可
以用词造句,也能分析一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但却不能清楚地用汉语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语,也不能用汉语写出自己想写的文章。有一些学生,可以看懂汉语报刊上的一些内容,
也能听懂汉语广播的一些内容,但却应付不了日常的汉语交际。“有一些学生在学校的课
堂上可以和老师、同学比较流畅地的对话但一走出教室或学校就听不懂普通操汉语人的
说话,即使能听懂意思,却不知怎么问或不知怎么回答,甚至出现所答非所问的笑话。”
也有一些学生在汉语交际中反应很慢,总是通过母语的思维方式去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
所以难免出现语言上的偏误。
总之:70年代以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结构规则而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
养。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上受西方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影
响,并且尚未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下面是当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有影响的
几种教学法:
① 语法翻译法过分依赖于母语的翻译手段;偏重语法知识的教学,用死记硬背规
则,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不注重语义;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或偏深偏难,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
② 直接法则把儿童习得母语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对成年人学习第二语
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的情景考虑不够,强调口语教学,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
视不够,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对成年人的积极、主动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
规则的掌握,忽视母语在教学中的负迁移作用。
③听说法,首次把语言技能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重听、说而轻读、写,
为学生提供比较正规的语言、不是自然的语言,而且偏重语言的结构形式(句型),不重
视语义,认为只要了解语言的结构就能理解话语,也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虽然
有的时候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由于操练机械单调,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生只能流利地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但难以具备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上面几种最有影响的教学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只重视语言能力,即只重视语
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授或只重视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从课堂教学看,
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语言”教学上,因而消弱了“言语”的教学,使汉语教学多年来处
于从语言知识层面到语言技能层面的阶段。实践证明:只停留在这两个层面上是远远达
不到对目的语的掌握及运用的要求。
2. 70年代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
70年代后期,在理论上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主
张和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原则。80年代确立了培养汉语交际能力这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
目的并提出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9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问题引起了更多学者
和教师的关注,在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并取得了可
喜的成果。在这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汉语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没有完
全摆脱只重视语言能力而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影响。
2.1
70年代。70年代前期引进了句型教学。按照句型教学的思路,北京语言学院编写
了《汉语课本》。在教材的“说明”中,明确指出:“语音部分的编写原则是通过语流练
语音。在教学中要注意把练习说话和声、韵、调的单项练习结合起来。语法部分每课都
有句式替换练习和两篇课文。替换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句子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
掌握句子结构。”
70年代末,北京语言学院编写出《基础汉语课》。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语言技
能为教学目的。在语言教学方面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法教学方面吸收了
句型教学的原则。可以说比起五六十年代,语言技能训练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了。但从
当时的汉语教学的整体看, 交际能力培养仍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交际能力的培养似
乎没有被放到它应有的位置。
2.2
80年代以来。虽然对外汉语教学明确将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
目的,并引进了交际性原则。“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中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大趋势。
到目前为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教法正在不断的改进中,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
也尽量设计为培养交际能力服务的各种语言情境。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
偏重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仍强调语言结构的系统性讲授和听、说、读、写技能的
全面提高,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是:初、中、高级,无论哪一个阶段,真正能够达到
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写各方面标准的学生为数并不多,能够走出课堂应付一
定社会交际的就更少了。
王魁京先生曾对1991年至1992年来华学汉语的八名外国留学生的社会语言交际情
况作了调查,此后,他又连续几年做过同样的调查。在历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反映出来
的情况和问题基本相同。王魁京先生说:“通过调查,学习者反映出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
几方面:①对目的语社会成员发出的话语听辨理解能力不足;②运用目的语作言语表达
的能力不足;③交际策略运用能力不足;④文化、心理不适应;⑤寻求交际对象给予配
合的能力不足。这几方面问题综合起来,反映了学习者的社会言语交际能力不足,直接
影响到社会言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我本人在越南一所外国语大学从事二十多年的
汉语教学工作,曾有机会访问过多位在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考察过多位教师课堂教
学的实例,了解过从1978年到现在的多批本科生(包括在越南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在中国
学习汉语的越南留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访问、考察和了解,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到目前为止,汉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培养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⑴
课堂操练分量不够,“多讲少练”、“只讲不练”的现象尚未绝迹;实践性原则贯彻得不彻
底;交际性原则更无体现。⑵课堂操练远离交际实际;课堂教学的另外一种情况是课堂
上的教师反复地领渎,让学生背诵、替换、扩展,机械性操练占去大部分时间,由于操练
内容过于注重形式,远离交际实际,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⑶将语言技能与语言交际
能力混为一谈。很多人将语言技能训练作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唯一手段,实际上语言
技能并不等同于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技能训练本身也不能导致语言交际能力的自然形成。
⑷课堂操练以掌握结构为主,以掌握功能为辅。从80年代起在中国便提出了“结构与功
能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但大部分教材的课后的练习仍是以掌握结构为目的、机械性操
练占统治地位,功能的操练可有可无。⑸课堂操练忽视文化的导入,并常将文化,尤其是
交际文化排斥在外。很多教学单位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汉语实践课的组织工作,学生
没有机会到社会上练习听和说、或利用真实的各种语境尽量多接触各种交际对象,并在
真实的交际实践中获得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虽然在教学上花了很多时间,
费了很多精力,但所得到的结果却事倍功半,不能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上面所论述的情况说明虽然已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
际能力,但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只重视语言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
能力与交际能力如何界定?如何深入研究交际能力及其培养?如何将理论落实到教学实
践中去?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认识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把培养语
言交际能力看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
力的问题上还缺乏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本文针对以上情况,试图从多元、多视角,全面阐述语言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界
定和相互关系,并深入探讨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及其具体内容,希望从中探索出一条培
养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回顾50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我们不难看出: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往往过分
重视语言能力而忽视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即只偏重“语言”教学而对“言
语”教学则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脱节,影响了对外
汉语教学的效果。
1. 70年代以前的对外汉语教学
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将语言学教学和语言教学混为一谈,我们常看到这
样的现象:有一些学生学完汉语之后能背诵许多汉语文章,也能解释很多汉语词语,可
以用词造句,也能分析一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但却不能清楚地用汉语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语,也不能用汉语写出自己想写的文章。有一些学生,可以看懂汉语报刊上的一些内容,
也能听懂汉语广播的一些内容,但却应付不了日常的汉语交际。“有一些学生在学校的课
堂上可以和老师、同学比较流畅地的对话但一走出教室或学校就听不懂普通操汉语人的
说话,即使能听懂意思,却不知怎么问或不知怎么回答,甚至出现所答非所问的笑话。”
也有一些学生在汉语交际中反应很慢,总是通过母语的思维方式去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
所以难免出现语言上的偏误。
养。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上受西方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影
响,并且尚未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下面是当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有影响的
几种教学法:
① 语法翻译法过分依赖于母语的翻译手段;偏重语法知识的教学,用死记硬背规
则,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不注重语义;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或偏深偏难,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
② 直接法则把儿童习得母语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对成年人学习第二语
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的情景考虑不够,强调口语教学,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
视不够,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对成年人的积极、主动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
规则的掌握,忽视母语在教学中的负迁移作用。
为学生提供比较正规的语言、不是自然的语言,而且偏重语言的结构形式(句型),不重
视语义,认为只要了解语言的结构就能理解话语,也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虽然
有的时候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由于操练机械单调,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生只能流利地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但难以具备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授或只重视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从课堂教学看,
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语言”教学上,因而消弱了“言语”的教学,使汉语教学多年来处
于从语言知识层面到语言技能层面的阶段。实践证明:只停留在这两个层面上是远远达
不到对目的语的掌握及运用的要求。
2. 70年代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
张和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原则。80年代确立了培养汉语交际能力这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
目的并提出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9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问题引起了更多学者
和教师的关注,在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并取得了可
喜的成果。在这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汉语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没有完
全摆脱只重视语言能力而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影响。
2.1
了《汉语课本》。在教材的“说明”中,明确指出:“语音部分的编写原则是通过语流练
语音。在教学中要注意把练习说话和声、韵、调的单项练习结合起来。语法部分每课都
有句式替换练习和两篇课文。替换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句子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
掌握句子结构。”
70年代末,北京语言学院编写出《基础汉语课》。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语言技
能为教学目的。在语言教学方面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法教学方面吸收了
句型教学的原则。可以说比起五六十年代,语言技能训练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了。但从
当时的汉语教学的整体看, 交际能力培养仍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交际能力的培养似
乎没有被放到它应有的位置。
2.2
目的,并引进了交际性原则。“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中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大趋势。
到目前为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教法正在不断的改进中,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
也尽量设计为培养交际能力服务的各种语言情境。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
偏重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仍强调语言结构的系统性讲授和听、说、读、写技能的
全面提高,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是:初、中、高级,无论哪一个阶段,真正能够达到
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写各方面标准的学生为数并不多,能够走出课堂应付一
定社会交际的就更少了。
况作了调查,此后,他又连续几年做过同样的调查。在历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反映出来
的情况和问题基本相同。王魁京先生说:“通过调查,学习者反映出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
几方面:①对目的语社会成员发出的话语听辨理解能力不足;②运用目的语作言语表达
的能力不足;③交际策略运用能力不足;④文化、心理不适应;⑤寻求交际对象给予配
合的能力不足。这几方面问题综合起来,反映了学习者的社会言语交际能力不足,直接
影响到社会言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我本人在越南一所外国语大学从事二十多年的
汉语教学工作,曾有机会访问过多位在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考察过多位教师课堂教
学的实例,了解过从1978年到现在的多批本科生(包括在越南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在中国
学习汉语的越南留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访问、考察和了解,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到目前为止,汉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培养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⑴
课堂操练分量不够,“多讲少练”、“只讲不练”的现象尚未绝迹;实践性原则贯彻得不彻
底;交际性原则更无体现。⑵课堂操练远离交际实际;课堂教学的另外一种情况是课堂
上的教师反复地领渎,让学生背诵、替换、扩展,机械性操练占去大部分时间,由于操练
内容过于注重形式,远离交际实际,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⑶将语言技能与语言交际
能力混为一谈。很多人将语言技能训练作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唯一手段,实际上语言
技能并不等同于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技能训练本身也不能导致语言交际能力的自然形成。
⑷课堂操练以掌握结构为主,以掌握功能为辅。从80年代起在中国便提出了“结构与功
能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但大部分教材的课后的练习仍是以掌握结构为目的、机械性操
练占统治地位,功能的操练可有可无。⑸课堂操练忽视文化的导入,并常将文化,尤其是
交际文化排斥在外。很多教学单位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汉语实践课的组织工作,学生
没有机会到社会上练习听和说、或利用真实的各种语境尽量多接触各种交际对象,并在
真实的交际实践中获得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虽然在教学上花了很多时间,
费了很多精力,但所得到的结果却事倍功半,不能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际能力,但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只重视语言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
能力与交际能力如何界定?如何深入研究交际能力及其培养?如何将理论落实到教学实
践中去?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认识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把培养语
言交际能力看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
力的问题上还缺乏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本文针对以上情况,试图从多元、多视角,全面阐述语言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界
定和相互关系,并深入探讨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及其具体内容,希望从中探索出一条培
养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章来源:
后一篇: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