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新闻时评 |
韩国:办得最早,发展最快
本报驻韩国特派记者徐宝康报道:韩国首尔市繁华的江南大道向左拐,沿着一条安静的巷子,进去不多远,就能见到一座8层建筑的正门口,悬挂着一幅“孔子学院—中国语教育中心”的标牌,十分醒目——这里就是2004年11月挂牌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
记者走进去的时候,正好碰上一个小班在上课。记者看到,班上十几个学员中,大部分是中年人,还有一个头发几乎全白了的高龄学员,学员们一脸专注,跟着一位韩国老师练习中文句型:“今天,我们要去哪儿……”这儿的老师告诉记者,首尔孔子学院面向全社会招生,晚上的学生比较多。来学习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大多数人是为了就业,有的人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还有人希望今后培养自己的孩子。
首尔孔子学院李充阳会长向记者介绍说,孔子学院共有专职讲师15人,其中包括2名来自中国的教师。学院内开设了中文“正规课程”、“会话课程”、“汉语水平考试课程”、“周末讲座”等,自开设以来,学员达到400人。“网上汉语教育”、“企业中文教育”、“少儿汉语教育”,是学院的三大特色。“网上汉语教育”开设一年来,点击人数已达28万人次。为使网上汉语教育与媒体相结合,他们在韩国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开设了“孔子学院嗒、嗒、嗒”专栏,目前已刊出280期。在《光州日报》上,开辟“孔子学院—你好汉语”专栏,目前已刊出10期。“企业中文教育”,由学院派出优秀讲师前往SK集团、LG化学等企业,实施汉语教学。
李充阳会长说,在韩国创办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并非偶然。历史上,在韩国世宗大王创建韩国文字之前,韩国通行的书写与阅读文字就是汉字。古时韩国举贤纳官,也普遍借鉴和采用中国的科举制度,教材是中国的经书。中韩建交后,两国关系迅猛发展。在这一大潮中,韩国掀起了“中国热”,并成为名副其实的汉语教学大国。目前,韩国142所大学全部开设了汉语课程,社会上100多所教授汉语的“中国语学院”(培训班)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只有4900万人口的韩国,如今有30多万人正在以各种方式学习中文。汉语水平考试在韩国已经举办了14年,韩国考生今年再创纪录达2.4万人,居世界第一,占海外考试人数的67%。首尔孔子学院的诞生,为中韩两国教育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向更深和更广方向发展的平台。孔子学院走的是“非营利”的普及汉语之路。学院的硬件全部由韩方负责,中方负责提供标准的现代汉语教学资料,帮助培训当地汉语教师。孔子学院除汉语培训外,还将承办韩国汉语教师的资格认证和韩国的汉语水平考试等。这是韩国其他中文教育机构所不具有的。谈起学院目前存在的问题,李充阳会长说,目前主要问题是中韩双方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与实际需求存在巨大差距。学院拿不出钱来开展公益性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教材上,中方提供的教材多是适合西方国家的,注释也没有韩文,学生感到难度很大。要开发适合韩国人的中文教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学院目前十分为难。如何增加投入,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开发出韩国人喜欢的汉语教材,已成为首尔孔子学院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肯尼亚:教师不够,只能控制招生
本报驻肯尼亚特约记者肖水报道:如果不是看到那些坐在书桌前认真听讲的黑人学生,你一定会以为自己走进的是中国某个学校的一间普通教室——在位于内罗毕市中心的内罗毕大学校园内,顺着整洁的石板路,走进一幢白色教学楼,三层楼道内一块白底红字的牌子上写着:内罗毕孔子学院。推开楼道尽头一间教室的铁门,浓郁的中国气息扑面而来:中国灯笼、中国结、汉语拼音表、长城和天坛的招贴画,还有书柜里不同版本的中文图书…….
由天津师范大学负责筹办的内罗毕孔子学院成立于去年12月19日,这是非洲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孔子学院。肯尼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原来很多人都是到欧美留学,对西方发达国家了解得更多。虽然,越来越多的肯尼亚青年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却缺少理解。此前,一些肯尼亚学生要想学习中国文化,只能不远万里到中国去,但现在,情况已经有了改变。内罗毕孔子学院副院长宋丽娴对记者介绍说,目前该学院有25名注册学生,大多是内罗毕大学的在校生。自去年年底开课以来,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3位教师每周3次向学生们讲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在进行常规汉语教学的同时,他们还结合书本,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如请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讲第一堂课,向学生们讲解中肯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以及儒家思想的精髓;请华人书法家介绍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让这些从未接触过毛笔的黑人学生们亲身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举办中国电影观摩课,让学生们通过电影了解中国历史以及民俗风情。
在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来临前,老师们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介绍过年贴“福”字、放鞭炮等的意义,还把学生们带到中餐馆,在操作台前手把手地教他们包饺子……尽管正式注册的学生只有25人,但每当上课时,孔子学院的教室里总是坐满了人,许多其他学院的学生也会来旁听,有时甚至还会在听课者中发现内罗毕大学教职工的身影。谈到为什么要来学习汉语,孔子学院学生班长卢卡卡·尼尤盖萨对记者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很快,又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决定来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宋丽娴告诉记者,希望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内罗毕孔子学院目前的规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缺乏——只有3位中国教师,真正教学的只有2人,另一个要从事行政工作。受条件限制,虽然当初报名的人很多,但孔子学院只能招25人。另外,硬件设施也有待改善,语音教室和中文图书室都还没有建起来。学生们还表示希望能拥有专门针对非洲的教材,现在学院用的基础教材都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统一编纂的教材,有不少学生希望学习一些有关旅游方面的汉语,因为到肯尼亚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方面的汉语很实用。▲
《环球时报》 ( 2006-06-27 第07版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