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外资极为看好的行业
这是一个大并购时代。就在中国企业苦苦为国际化生存而求索的时候,跨国资本对中国的行业整合一刻未有停息。这是经济全球化时期的中国的必然特征。
中国啤酒行业的未来走势将会出现以下特征:
一、企业并购潮进一步高涨,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从国外产业市场结构发展的历程看,企业兼并是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形成的直接途径。正如施蒂格勒在《通往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一书中所说:“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发展成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中国啤酒产业正向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阶段发展,所以今后产业内的并购仍将继续,而且并购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并购潮的进一步高涨加速了中国啤酒产业规模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会继续下降,青岛、燕京、华润的下属企业会继续增加,生产能力和年产量会持续增长。珠啤、金星、哈啤等二级集团也会迅速扩张,规模会快速增大。产业集中化程度不断加强。2007年中国啤酒行业的总产销量销突破了40000万吨,比2006年的总产销量增长了16.3%,而青岛、华润、燕京三巨头的总产销量接近1500万吨,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40%。
二、行业寡头逐渐形成
从全国啤酒市场格局看,经过一番并购和发展后,青啤、华润、燕啤三大啤酒集团的第一梯队的地位已经奠定,珠啤、重啤、哈啤、金星第二梯队鼎立之势已渐形。国内啤酒市场目前基本上呈现地域性的分布,各自独霸一方,东北啤,北方有燕京,东部有青啤,西部有蓝剑、重啤,南部有珠江,中部有金星,且青啤、燕京、华润在东北、北京、西南等市场上已经形成短兵相接之势。尽管由于全行业有近40%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状况经常引发恶性的价格战和不公平的竞争,但是规模和品牌已经注定,这些啤酒巨头在最近一段时期内的位置将不会发生改变。今后国内主要大型啤酒企业将利用资本和规模的实力继续进行着合纵连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直接化、表面化。随着啤酒行业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各主要啤酒生产企业之间不但在产品价格、市场区域上展开直接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正在向全方位、高层次发展。可以预期,在未来的10年之内进过进一步的规模整合后,将形成青啤、燕京、华润、珠啤、哈啤、金星等十家左右的大型企业集团垄断国内啤酒市场的局面。
三、竞争国际化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的政治和经济体制都将发生较大变化,政府职能将进一步转化,市场经济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将为国际资本进入国内啤酒市场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国外资本将会运用其在管理和市场方面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啤酒产业方面的投资。如百威除了与青啤合作之外,还将进一步投资使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从目前的20多万吨提升到50万吨;华润及外资合作伙伴SAB公司将联手增资20亿元用于今后5年内在中国啤酒收购预算;英特布鲁入股珠啤后,又放言中国的二线啤酒企业都将可能是其下一步收购对象;麒麟、札幌啤酒也在加紧实施在中国的增产计划。随着青啤、燕啤等民族啤酒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战略实施步伐。一方面青啤、燕啤等著名品牌的出口量会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青啤、燕啤海外生产基地的建设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尤其是青啤在东南亚、非洲、美国海外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将会在进一步增加海外投资。
由于啤酒业的区域性割据特点,收购与兼并是开拓新市场的最佳途径。因为在中国建造一个新的啤酒厂,每吨产能的平均造价是2000元。成本较高,而且还要时间和开拓市场等成本等费用.
从2001年至今,随着SAB、AB、英特布鲁、嘉士伯、苏格兰·纽卡斯尔等企业的纷至沓来,几乎全球所有知名啤酒商都在中国拥有了一席之地。
截至2005年底,已进入中国啤酒业的外资啤酒巨头至少已控制了我国40%强的生产规模和超过80%的高端啤酒市场。英博以58.86亿元收购福建一间名为雪津的啤酒厂时,曾引起市场极大轰动。58.86亿元是雪津净资产10倍之多。
从区域来看,世界第一的比利时英博集团扎根于华东、华南。世界第二大的AB已基本形成了以武汉百威为中心,东三省、北京地区以哈啤为主导,陕西、山东、华南等地区以青啤为主的全国市场版图布局。荷兰喜力布局苏粤,日本麒麟立足于中国富庶地区,日本三得利在江苏昆山生产,目标紧盯上海。只有世界第五大啤酒商丹麦嘉士伯“声东击西”,力拓中国西部市场。
综观当前的啤酒行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众多矛盾同时集中于这个行业之中。从长远来看,一方面中国啤酒行业的需求强劲增长和消费持续升级,行业前景一片光明;另一方面国内各大啤酒集团或并购或扩产来努力增加产能,国外啤酒巨头也四处跑马圈地,竞争日趋白热化。从当前情况来看,原料价格全面上扬,同时啤酒价格也涨声一片。这些矛盾现象的同时存在,无不困扰着人们对啤酒行业的估值判断,行业需求的增长是否能够平抑激烈竞争带来的影响,啤酒价格上涨是否能够抵消原料涨价带来的冲击?
本文将对上述这些矛盾现象进行一些探讨,从众多的矛盾中寻找啤酒行业的投资机会。
一、需求增长VS产能扩张
(一)行业容量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虽然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相对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成熟啤酒市场,我国啤酒市场的容量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我国啤酒产量逐年递增,年均增幅为10.8%。2007年我国啤酒生产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啤酒产量达到了3931万吨,同比增长11.8%。
从1991年至2007年,我国啤酒产量增长了391%,年均增速为10.7%,目前已经连续第五年成为世界啤酒第一生产大国,占世界啤酒产量的比重已从1996年的13.1%上升到了2006年的20.5%。据2006/2007年度世界酒花报告统计,06年全球啤酒产量比上年增长6%,达1.7亿千升,增长部分的近50%是在中国实现的。预计未来5-6年内国内啤酒的销量复合增长率还能维持在10%左右。
人均啤酒消费量和人均收入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比人均啤酒消费量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这些地区的啤酒消费量将有望得到提升,我国啤酒行业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和农村务工人口的增加,农村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市场。
(二)消费升级带来中高档酒需求量的增大
1.啤酒的分类根据啤酒的档次划分,可以分为三种:中高档啤酒、中档啤酒和中低档啤酒。这三类酒有其不同的适用区域和定价水平。
2.消费结构升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啤酒价格的敏感性有下降的趋势。饮料调查机构Canadean的报告显示,将中国市场称为“高端与超高端啤酒最具消费潜力的市场”。Canadean公司的报告称,近5年来,全球高端和超高端啤酒的销量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超过主流啤酒增长速度的1倍。这是近年来全球啤酒市场上一次最有意义的突破。报告将这一增长归因于消费者日渐变化的口味、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饮用少量烈性啤酒。
同时,小瓶化、低度化也是啤酒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随着各种容量的啤酒瓶型的出现,640ml装玻璃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改变,600ml、490ml、496ml、428ml等不规则容量已经不断涌现。由于市场的需求,目前啤酒低度化趋势也愈演愈烈,11°的基准麦芽度逐渐被颠覆,7°、8°的产品在某些地区也成为消费主流。这些趋势反应了啤酒行业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档次的提高,也反映了市场的需求。
从当前来看,啤酒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还比较高,因此对啤酒销售影响最大的还是价格因素。但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悄然进行中,中高档酒是啤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青岛啤酒的易拉罐、小包装市场增长很快,目前国内的中高档啤酒市场主要被青岛啤酒和百威啤酒瓜分。其他啤酒企业也在积极介入这个领域,燕京啤酒的小瓶装啤酒、冰啤酒和清爽2008等产品也相继投入市场,中高端酒的比例已从02年的40多万上升到了07年的118万。
(三)优势企业产能扩张引发了激烈的竞争
当前的啤酒行业的竞争程度可以用“硝烟弥漫”四个字来概括。很多啤酒企业以几万元到几百元不等的金额买断酒店、排档、窗口店、地摊店等,以限制其他品牌啤酒销售。有的厂家对酒店服务员实行瓶盖兑换钱物等方式以鼓励他们诱使顾客消费自己的产品,进行间接性排他销售。等等。
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一线、二线的优势啤酒企业纷纷扩充产能,抢占国内市场。国外啤酒巨头也对中国巨大的啤酒市场垂涎三尺,希望能够在这一轮的啤酒行业整合中分一杯羹。
90年度中国的啤酒业就已经开始了兼并重组,青岛啤酒所搞的并购基本在山东区域,而燕京啤酒在湖南湖北等地略有动作。2000年来,为了追求规模效应,企业间的并购行为已成为啤酒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我国的啤酒行业品牌众多,即使是排名比较靠前的大公司除主品牌之外下属的品牌也不少。以青啤为例,由于大量收购地方性啤酒,青岛啤酒旗下的品牌曾一度达到了40多个。2005年之后,由于高昂的内部整合成本,国内各个啤酒巨头收购兼并步伐有所减缓,开始以扩充自身产能为主。纵观近几年的情况,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均以每年50-100万吨的速度在扩充产能。
(四)行业整合中孕育着机会
我国啤酒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正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龙头企业掌握的市场份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啤酒行业正在出现大范围的整合,行业的集中度不断增加。地区性的中小企业最终难逃被兼并或倒闭的命运。
上述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规模决定了效益,啤酒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但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龙头能够生存下来。如果参考美国的发展经验,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二战后美国啤酒业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46-1960年前几大啤酒企业在全美范围内并购或新建生产厂,以并购为主快速抢占市场,并伴随着激烈的价格战;②各集团开始以扩建新生产厂为主,局面相互交错,价格战异常惨烈,很难实现价格同盟,到1985年,只剩下了十几个大集团垄断了2000万吨的市场,前五大集团占据了总产量的93%;③价格战平息,行业生产能力明显地向大型生产厂集中,大型啤酒集团的规模增大,数量减少。三大啤酒集团占据了美国啤酒产量的97%。
目前,我国啤酒业的情况类似于美国啤酒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局面相互交错,价格战异常惨烈。然而也只有通过惨烈的价格战,资源向效率最高的企业集中,让小品牌退出,让大品牌做强,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在这一轮的行业整合中,啤酒企业若能加强自身的优势区域,将有利于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日后瓜分国内啤酒市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