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贺岁片风云再起,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与赵本山团队打造的搞笑武侠片《大笑江湖》率先打起了贺岁档票房争夺战的第一枪。姜文苦心营造的类型片转型之作《让子弹飞》让“赵孤”和“江湖”先飞了一会儿,随之紧逼跟进。《非诚勿扰二》则重打冯(小刚)王(朔)这张天牌,试图四分天下。银幕上硝烟弥漫,评论者指点江山,贺岁片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热闹到底是主创的、媒体的还是观众的,马上就要从票房上见分晓。笔者一支秃笔,竟也不甘寂寞,到这红尘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增添一点喧嚣。
彷徨四顾的《赵氏孤儿》
某杂志在采访陈凯歌的时候,封面用的竟是这样的大标题:陈凯歌:我是一个迷路的孩子。从“黄土地”“边走边唱”而来的导演陈凯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刺秦》)的陈凯歌,“力拔山兮气盖世”(《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在经历了《无极》之“馒头血案”之后,对于观众和媒体,自觉地放下了一位作者导演的艺术家姿态,以更适合应对媒体及观众的谦和态度谈及自己当下的创作,甚至能够接受“迷路”和“孩子”这样感性的形容。工业化时代的电影票房,全球化时代的观众,击败了艺术家时代的电影作者。导演此次重拍中国经典悲剧《赵氏孤儿》,重拍这种选择本身就立足于稳妥,让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为影片做前期的宣传广告,以吸引观众的认同。在对待故事的改编及处理上,则更明显地表现出主创的迷失及彷徨。
《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不同于《左传》。《左传》中,庄姬与丈夫的叔叔赵婴齐私通,为丈夫的兄弟们所不容,赵婴齐被流放,庄姬一怒之下,勾结其他家族灭了赵氏,后醒悟自己的儿子是赵氏唯一遗孤,于是躲入宫中,后在韩厥帮助下,赵孤复兴赵氏。这是一部莎士比亚式的悲剧,由人性的欲望引发的连环杀戮构成故事的主线,借用《麦克白》的经典台词,“用尽大海里的水也洗不掉手上的鲜血”。其经典的悲剧性呈现为赤裸人性的展现。
《史记》中记载的《赵氏孤儿》,其主旨则从人性的赤裸展现进化为“侠客”的侠义精神:承诺。韩厥承诺不参与灭赵,于是称病不出,赵孤长大后,助其灭屠岸贾;公孙杵臼与程婴,前者承诺赴死,因为死比抚养孤儿容易,于是跟程婴演出了一场双簧,骗过屠岸贾,保全赵孤;后者承诺养大赵孤复仇,心愿完成,自杀谢友。《史记》版的《赵孤》完整地演绎了“侠义”精神,承诺比生命重要:“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生死存亡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侠客的人格与信念令后人仰望,也正因其人格力量所产生的强大感染力和涤荡灵魂的功效,才能成就《赵孤》经典不朽的悲剧精神。
然而,经历了初期不成熟大片时代的陈凯歌,已经不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张彻,致力于演绎“为知己者死”、“重承诺”的刺客聂政,更不像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拍摄的《刺马》,力求弘扬刚性威猛之风,“一扫此颓靡之俗”。2010版的《赵孤》,主创们致力于解决“反人性”和“功利主义哲学”带给现代人的困扰:为了救赵孤,是不是就应该牺牲自己的儿子?如果是,是为反人性;那么为了一百多个孩子,是不是就应该牺牲自己的儿子,如果应该,是为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为了更多数人的幸福,可以牺牲少数人的权利。在“功利主义哲学”小心翼翼的指引下,《赵孤》一洗侠客时代的绝对道德观:重然诺,为知己者死。变成了一部精心计算出来的功利主义哲学的产物。这部被精心解构了中国传统侠客绝对道德观的电影,“侠客”消亡,主人公蜕变成为斤斤计较的现代小人物,影片变成了一部更适合到大学哲学课堂上去进行讨论的哲学命题,而不是一部可以洗涤观众灵魂、令观众感受崇高的悲剧。
经历过大片初创时代波折的导演们如今步履维艰,生怕一个举动失措,在这个以“人的快乐舒适幸福”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被冠上反人性的帽子。殊不知,古来勇于牺牲的悲剧英雄多少都有些反这种伊壁鸠鲁式的“快乐人性”,那是因为,对于某些高贵的个体而言,这世界上有比自身的生命和快乐享受更值得奉献出生命的事物,也正因如此,他们才配成为令历史为其挥洒丹青、令读者观众为之感慨唏嘘的主人公。
《大笑江湖》:一个旧旧的江湖和一个小小的笑话
宁财神编剧、赵氏团队演出的《大笑江湖》,尝试向周星驰《大话西游》之类的无厘头影片致敬:借金庸等文本进行拼贴,加入些流行乐曲元素,这些形式均与《大话西游》有相近处。但与《大话西游》不同的是:前者讲述一个想做英雄的小人物莫名其妙的有了些奇遇,做了个英雄,得到了爱情,而后者,讲述的是至尊宝不想做英雄却不得不做英雄,为此他失去了爱情。《大笑江湖》没有《大话西游》的神韵:后者是一部从头让你笑到快结尾的影片,但到了结尾才发现,这部电影原来是让你哭的,因为你发现影片讲的是选择,是得到的同时必定要失去的那些,是人生逃离不开的宿命。两相比较,《大笑江湖》的一切便显得过于平凡,江湖是司空见惯的,桥段是似是而非的,选择是可有可无的,而爱情,也不过是个小小的笑话。
不过,年终岁尾,这种集合了明星笑料,志在博人一笑的平凡影片,也算是一道亲切的家常菜。
《让子弹飞》:做大英雄
姜文大约是当下国产电影创作者当中,唯一一位可以真正冠名为“作者电影导演”的导演。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到今年的《让子弹飞》,精雕细琢,到如今才拍摄了四部电影的姜文,有条不紊地在他的影片中呈现着作者的精神谱系。
《阳光灿烂的日子》,典型的作者电影,以自传性因素结构影片,同时呈现时代的特性和青春期荷尔蒙的味道。
《鬼子来了》,以全新的作者视点,挑战、解构作者自身耳熟能详的被主流教育和主流创作定型的类型片——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尝试表现人性的复杂和战争的荒诞。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自身的精神祭坛,献给自己和同时代人的祭礼,他哀悼一无所有到世界尽头改天换地的激情,怀念那曾赋予他天鹅绒般美丽幻觉却空空荡荡消失在河上的强大母体,并在“疯妈”和妻子两个女性身上去寻找它。然而,对自身精神谱系的梳理呈现为零散断片的结构,观众迷失在姜文的精神迷宫之中。
《让子弹飞》,姜文终于找到了让作者飞的途径:在类型片样式中,赋予具有原创性和作者精神特质的作者电影风格,完美结合类型和个性。相比于《太阳照常升起》时代的哀伤与怀旧,《让子弹飞》呈现出勃勃生气,影片借鉴意大利裔美国导演赛尔乔·莱翁内美仑美奂的视觉风格,《革命往事》中的革命激情,《好、坏、丑》中的人物设计和西部片风格,成功地、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地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个人主义的英雄纵横驰骋于丛林原则盛行的蛮荒小镇,利用人性的弱点取得最终的胜利。好强盗、坏土豪、丑师爷,由姜文、周润发、葛优饰演,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湖恩怨、兄弟情义、人性善恶。精彩的桥段和场面层出不穷,这是一部不会令观众失望的电影,姜文也成功地实现了作者电影与类型片的融合。没有飞的子弹,今年的贺岁档只能用平庸来形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