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节,想想大师

(2007-09-10 23:34:50)
标签:

影评/乐评

分类: 一如梦境——书与电影
    教师节,收获无数,一整天嬉皮笑脸,老天看不惯这副德行,小小加以惩戒:正忙得四蹄儿朝天回短信,忽觉不对,用美味骨汤做的豆腐糊了!白豆腐变成了酱豆腐,局部臭豆腐。只好自吞糊果。
    糊果下肚,醍醐灌顶,教师节,除了想想老师,也可以想想大师。
    上课讲的黑泽明,却鬼使神差的提到了杨德昌、安东尼奥尼,那就贴篇儿怀念大师的文章吧,尽管,大师们曾经说过:不要试着追寻我。后生小辈如我们,却依旧不能停止追寻。
   
   

                  不要试着追寻我

                            ——安东尼奥尼的最后一声叹息

 

    《一个导演的故事》,是安东尼奥尼写作的文体奇异的故事集,那更像一些梦境般的片段,一如既往的刻画着漂泊流浪的现代人的精魂。这个集子的最后一篇,叫做《不要试着追寻我》。

    安东尼奥尼辞世,世人感慨巨人的陨落。而这位巨人,却在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篇文字中,告诉那些因他的生得到慰藉、因他的死感慨万分的人们:不要试着追寻我。

    美国著名演员杰克·尼科尔森,曾为安东尼奥尼颁发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当时他说:“在这个世界上空虚、无声的空间,他用象征性的电影语言照亮了我们这些身处无声世界的人的心灵。他所奉献的美是奇怪而可怕的,严厉中带着一份优雅,让人难于捉摸又挥之不去。”

    而安东尼奥尼本人,也如同那些他所奉献给人们的影片,严厉中带着一份优雅,让人难于捉摸而又挥之不去。

    安东尼奥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后起之秀,也是这一运动的叛逆者,他的作品不再试图表现物质世界中的现实生活,而是转向探索精神领域。他说:“看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每个人本身,揭示他的内心世界,从中看出他历尽沧桑之后(这包括战争和战争刚结束后的局势,现实生活中一切足以给个人和社会留下烙印的重大事件)在内心残留下来的一切,看出那种刚刚露头的不满心情,它大致地预示了后来我们在心理、情感甚至道德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他在早期的一系列影片中就开始探索中上层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且开始依照生活的节奏拍摄影片,而不遵循好莱坞的戏剧结构和情节节奏。他为自己辩护说:“我的影片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传统的情节结构;所以我心里明白,那些进电影院是为了消遣消遣的观众是很难看懂我的影片的……看书时也需要认真思索,每本书都有难懂的章节,而这些章节却往往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安东尼奥尼是这样的导演,他力图使他所拍摄的影片再现人的历史和现实的精华,但他并不狂妄自大到认为凭借摄影机就能够掌握世界,相反,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愈深入,他愈发生深刻的怀疑:人类,究竟是否能够认知客观世界?

    《放大》中的摄影师托马斯,几乎便是导演自身的写照。

    《放大》是安东尼奥尼在英国拍摄的一部影片。在这部影片当中,客观与主观、真实与想象的界限完全混淆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利用相机镜头掌握客观世界,正如导演自己。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他拍摄了一对情侣的照片,在放大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那竟是一个谋杀现场,却无力证实是照片上的黑白世界是真实的,还是现实中的绿色世界真实。一群小丑打着想象中的球,托马斯终于屈服了,不再试图分清真实与想象的界限,他拣起不存在的球,掂掂分量,然后用力扔了回去,在下一个镜头中,他甚至听到了球落地的声音。托马斯用以认知世界的照片,放大之后,就如同他的画家朋友所绘制的点彩派绘画:一具尸体与周围的环境在粗颗粒的效果中融为了一体,一同朽败。摄影机,原来与传统艺术的画笔没有区别。当你把一件东西无限制的放大,那件东西,会逐渐变得模糊、终至消失在眼前。

    《放大》似乎表达了安东尼奥尼自身的悲哀:文艺复兴之后,人类无止无休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和社会现实中的真理。当瞬息万变、庞大复杂的工业社会出现以后,传统艺术畏缩了,躲到古代东方式的平面和线条背后,将世界简化以寻求安全感。电影的出现使艺术家们部分地恢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信心,重新向外在时空和人的内心世界发起挑战,《放大》就是一次无望但却辉煌的挑战:人类再一次试图把握客观现实,然而,这种努力证实了又一次的失败。对于世界,安东尼奥尼和托马斯所能得到的只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世界不可认知,然而,安东尼奥尼却不能不拍电影,对他而言,拍电影就是生存,他的电影“一向是追寻的作品,就像在挖掘,就像在我们的时代里一堆贫瘠的材料中所做的考古研究”,而他本人“是一个继续追寻并深研与自己同时代人们的人”。于是,他在影片中加入大量的心理分析手法,描写“一个梦幻已经破灭的世界的镜子,人们虽然怀着合理的愿望,竭力进行合法的反抗,但他们却一无所获。”

    每一次拍电影,对安东尼奥尼而言,都像是一次《放大》,一次追寻,正如他自己所说:“一旦影片结束,我才明白自己的意图。”安东尼奥尼将电影变成一次历险,一次最为诚恳的进入,事前并不记录任何完整的思想,他让它以自己的节奏和生命逐渐成形。在《放大》中,他隐约的传达了这种感受:摄影师托马斯去看望自己的画家朋友,他十分喜爱画家正在画的一幅点彩风格的绘画,那上面似乎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彩点、色块。然而,画家不肯把这幅画送给托马斯,因为他感受到里面有一种生命,正在逐渐形成,仿佛世纪初创……

    安东尼奥尼在回答一部电影如何诞生的时候说:“可能的答案是,它从我们所有人的混沌之中诞生……”“在我们内心当中,事物都以雾或影子为背景的光点出现。我们具体的真实世界有鬼魅般抽象的本质。”

    安东尼奥尼凭借虚幻的影像捕捉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隐约的雾和光点,他所捕捉到的一切比鬼魅般的真实世界更为真实。然而,他却有着伟大的艺术家共通的痛苦:艺术家凭借工具和创造性的心灵无限制放大世界,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入,他认为自己理应更接近那事物的真相,而事实上,他与真相的距离,可能比任何普通人都更为遥远。

    或许,这能帮助我们理解安东尼奥尼的最后一声叹息:不要试着追寻我。他理解追寻的痛苦和迷惑、那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寂寞。

    不去追寻,我们也许会距离大师更近?然而,安东尼奥尼不能不拍电影,我们亦不能停止追寻,正如安东尼奥尼所喜爱的艾略特的诗歌:

    “我们不该停止探索

    在所有的探索结束之后

    将会抵达我们的起点

      而初次认识到有那样的地方”

    我们的探索尚未结束,然而,或许我们终能接近起点——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