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碟子·酒杯子·官架子
关于菜碟子的思考
在厨房里操勺大烩的时候,一不小心将菜碟碰下灶台。出于本能反应,我闪电般出手,从半空中将碟子接住。
放下菜碟,我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好像刚才正经历过一场千钧一发的险遇,额头竟然冒出了冷汗!
苏轼说:“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看来,我远远不是这种英雄。
我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如此惊恐呢?我是在为一个价值不超过3元钱的碟子而担惊受怕吗?我犯得着为一个碟子而惊魂丧魄吗?
如果有人告诉我,他将摔掉我的一个碟子,甚至十个碟子,当我看到大量的碎瓷片飞花碎玉般四散溅开的时候,我的心里会有刚才十分之一的、百分之一的恐惊恐?
显然,我为之惊恐的不是碟子,而是碟子失手落地时的那种危险的情势。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处于个平安祥和的环境中,并将自己的意志投射于其上,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安宁。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一旦某个局部的平衡被打破,人就会将自己的恐惧投射到被打破平衡的外物上。
人可以故作镇定,但大部分人无法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保持镇定。要真正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需要有多么精深的修养啊。据说古代有位将军被敌人俘虏了,敌人百般拷打,他就是不肯屈服。在一次庭审中,屋梁上因风垂落的一抹灰尘落到将军的脏兮兮的额头上,将军随手将灰尘揩掉。庭审的官员说,不出三天,此人必降。果然,三天后将军受不了折磨,画出城防图投降了。有人问那个官员是如何看出的。官员说,一个怀着必死之心的人是不会在意额头的灰尘的。
正是这样,人的下意识的动作比任何别的语言、行动更能反映人的真是心理。
官架子
与朋友聊天,谈到官员们的官架子,得出两点结论:
1、批评官架子的人都是没有当过官或不善于当官的人。
2、当过官的人都知道,连架子都没有的人,永远当不好官。
当官的要有官架子,倒并不是因为额头长眼,目中无人,而是因为有了架子,才能把官当好、当踏实、当稳健,当得有前途。
不摆官架子,经常与下属聊天谈心,有时还发点小牢骚;不时请下属吃饭,饭后还吆五喝六侃大山;自己有事不烦他人,下属犯错慷慨宽容,这是肯定当不好官的。顶多,也就混个“平易近人”的好名声。
一个人一旦被冠上“平易近人”的名声,官运基本上就结束了。
平易近人,就是缺乏魄力的代名词;平易近人,就是将自己视同普通群众;平易近人,就容易陷入“为上”还是“为民”的尴尬选择……
最糟糕的是,平易近人,群众也不会拿你当官看,见面时对你称兄道弟,拍肩搭背,全无敬畏,不当回事。他们就敢于向你请假,善于向你诉苦,勤于向你求援,精于向你推诿。碰上精明的手下,难免背着你向更高的上司提点意见,作点汇报,记录你的牢骚,描述你的行状。
因此,当官的拿官架子,那是一种为官的策略,一种驾驭人心的技巧,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玩笑和实情
朋友的婚宴上,很多人忙着给在座的领导敬酒。
在很多情况下,主角被情势所置换是非常常见的,尤其在有领导出席的场合。
一位女干部因为领导的嗔怪而被“罚酒”——当然,罚酒没有“处罚”的意思,更多是“信任”和“考验”的意思,这种殊遇并非是人人都能有幸获得的。
女干部当仁不让,主动将酒杯满上,一饮而尽。
领导开怀大笑,朗声赞许曰:“有诚意,这样的干部要培养。”
此话当然只是玩笑。
但是,有时,玩笑却道出了很多实情。在有意无意之中,酒确实是考察干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一段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也许折射出更多的真相:
一口全喝光,這樣的幹部要到中央;
一口見了底,這樣的幹部要抓緊提;
一口喝一半,這樣的幹部要再鍛煉。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
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
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
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不过,有一点大家不能忽视,喝酒确实能办成很多难办只是,这是现实,谁也回避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