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不只是为纪念屈原

(2009-05-28 07:36:23)
分类: 诗歌散文
端午节不只是为纪念屈原
文/鞠晨曦
 

   

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却没有多大关系。纪念屈原,可能后来新增的一个节目。即使纪念屈原,我也很怀疑老百姓们纪念的是不是“诗人”屈原,因为中国的百姓向来是与文人拉开距离的,我国也很少有纪念文人的节日;民间流传的关于文人故事,大多是嘲笑文人迂腐。将一位诗人抬高到神祗的高度,这在民间是不可想象的。孔老夫子获得至圣先师的地位,与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那是统治者“独尊儒术”以期加强教化的结果  

但是,中国人有另一种情结:同情弱者。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主人公大多以悲剧收场,最后化身为石头、山崖、树木,留在人间供人祭拜。作为诗人的屈原只是生活在文人的世界里,老百姓既读不懂他的诗,也没有兴趣去读他的诗,他之所以在民间获得一点人气,我怀疑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吸引了人们的同情。屈原没有政治头脑,也缺乏起码的政治技巧,做个文人是优秀的,可他偏偏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介入政治。可悲的是,屈原是一个输不起的角色,政治失意之后,一味怨天尤人,最后精神分裂,投江而死。屈原之所以被描述为忠臣、爱国者,主要在于他倾向于保守现状,维护正统。大约因为他死的这天恰好是端午节,于是,怀念屈原就成了端午节的节目之一了。   
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远不是今天吃粽子、赛龙舟这么简单,还有佩艾叶、插菖蒲、饮雄黄酒、贴端午符、穿五毒兜肚、中门(堂)挂钟馗画像,以及举行钟馗赛会、石榴花会、龙舟竞渡等,这些都与驱鬼避邪禳疫祈福有关。祭仪之外,游戏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如射柳、击球、斗草、端午景等也是节日期间的娱乐形式。这些都与屈原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说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百姓怕鱼吃屈原的尸体而把米饭投入江中,也显得十分牵强,难道老百姓不知道鱼更爱吃草而不是米饭?倒是把粽子投进江中祭祀水神更为符合老百姓“见神就祭”的心理——从灶神、门神到猪栏神、床脚神,中国人的泛神主义可谓蔚为大观。

   

从端午节的别名,我们也能得出这个节日不单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结论。端午节的别名有“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菖蒲节”。这些节日名称没有一个与屈原有关,倒是都与节气时令有关。

   据《荆楚岁时记》载,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故称浴兰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我的家乡至今保存着端午节把出嫁的闺女和还未过门的媳妇接回家过节的习俗。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古人对时令节气非常重视,所以在一些禁忌日都要搞一些辟邪祈福的活动,后来演变为节日。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节、九月九的重阳节、春节等都是如此。端午节祭祀屈原,显然是后人补充进去的一个节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