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鲠住民族之肺的鱼刺

(2009-05-03 21:39:26)
标签:

南京

南京大屠杀

陆川

范伟

鞠晨曦

分类: 诗歌散文

鲠住民族之肺的鱼刺

鞠晨曦

 

    今天,带着儿子看了《南京,南京》。

    回到书房,沉默良久,写下以下文字。

一、恐惧与怯懦

    我一直没有勇气走进电影院看《南京,南京》。我害怕那种可以预期的恐惧,就像小时候害怕打针,知道那阵疼痛必然来临,但无可逃避。

    其实用不着任何电影,南京一直是我心中一块不敢揭开的伤疤。我看过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那些被生生切下来的头颅,那些被肢解的躯体,那些赤裸着的被玷污的女性,那些被活埋前的恐惧,那些把砍刀磕卷的骨肉,那些在子弹前黯然失去的生命,那些流淌在街道和房屋里的鲜血,那些至今还似乎可以听到的惨叫,那些……一切可以形容、不可以形容的惨剧早就在我的心中酝酿的多年……

    我害怕再一次把它揭起,害怕恐惧再一次充满我的心灵。

    我害怕这种恐惧,但不是怯懦。

    我的情感确实变得有点怯懦,但不仅仅因为恐惧。

    儿子回来,我想,他们应该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哪怕恐惧将充盈他幼小的心灵。

    我决定买一张《南京,南京》的DVD,与儿子一同观看。

二、生死抉择,没有人可以评判是非

    陆川没有一味制造恐怖,他更多地是在思考,在还原。

    开场的一场戏,在教堂里,角川带着三五个日本兵,面对这数以千计的中国人。

    双方的恐惧是一样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人举起了双手,其中,有托起枪支投降的士兵。

    角川对身边的士兵说:快去叫援兵。于是,一个日本兵撕心裂肺的叫喊声响彻空旷的废城:“有支那兵!有支那兵!”

    据说,有观众对这场戏颇有微词,说那么多的中国人,踩也能踩死那几个日本兵,何况还有枪。

    我想,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地方。如果当初的中国人敢于以血肉之躯去踩死日本兵的话,日本人连踏进东三省的机会也没有了。

    我见过的历史比陆川导演的情节更具有反讽意义:往往数个日本兵在城外胡乱开上几枪,守卫的数百中国军队就弃城而去。这样的事实不在少数。

    我无心指责电影中举手投降的中国人,也没法埋怨历史上弃城而去的中国军队。在无法看清事态的后果的时候,人总是习惯于选择让死亡尽可能延后的那种选项。举起手来也许是他们认为最佳的选择之一。

    我们也可以善意地猜测,教堂里的那些枪支里,已经没有一颗子弹;我们可以善意地想象,弃城而去的那些军队,也许误以为敌军主力已经兵临城下。我们没有权利去责备他们,毕竟,承担着历史的灾难是他们,而不是我们。

三、角川的真实性

    在角川举枪自杀的那一刻,我的眼前一片虚幻。

    我不怀疑日本兵也曾经是人,是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子,兄长的弟妹。

    我不怀疑日本兵中的很多人经历过人性的考验,他们在血腥中经受着良心的煎熬。

    我不怀疑日本兵中也有因无法理解这场战争的而开枪自杀的人。

    但是,当我们面对一场惨绝人寰的杀戮时,却用这个别日本兵的觉醒来承载,它不显得太过纤弱了吗?

四、范伟(唐先生)身上的理想色彩

    整部电影中,性格最为复杂的是范伟(唐先生)。他自私、怯懦、天真、同时也善良。

    出卖安全区的伤兵绝不是他的本意,他的卑躬讨好只是想加深日本人的“朋友”印象。

    当女儿被摔死的时候,他大喊:“你们要讲信用的!”这暴露了他的天真和一厢情愿。

    但是,在最后关头,他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从容地选择死亡,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在我的感觉里,范伟这个角色的成功不是它的真实性,而是他的理想性。我觉得,陆川是用这个角色来承载他的最后希望:战争最终启示我们,面对死亡的威胁,我们只能藐视死亡。

    中国人曾经恐惧过,卑怯过,自私过、一盘散沙过,窝里斗过,但我们必须学会勇敢、学会尊严、学会无私,学会团结,学会反抗。范伟正是这样救赎自己的,举手去做慰安妇的妓女也是这样救赎自己的,三次冒领丈夫的姜老师也是这样救赎自己的。

五、我们的鼓在哪里

    最震撼我心灵的是日本人对战死者的祭奠。那面打鼓。

    当一群穿着洁白服装的日本兵跳起祭奠的舞蹈,两位大汉敲响大鼓的时候,我感到另一场战争让我们溃败得更加惨烈。

    刽子手们对他们的战殁者所怀的那种宗教般的崇敬和怀念,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被一个小国欺凌如此。直到今天,在他们的靖国神社里,供奉着这些杀戮无数的刽子手。他们奉之为英雄,年年祭拜。可是,我们用什么样的仪式来祭祀过我们的英雄和死难者呢?

    每年,为了日本“拜鬼”的事情,两国外交都要费尽心思打口水仗。我觉得,中国人最重要的不是反对日本“拜鬼”,而是要像自己的对手那样,用一种举国的仪式来奉祭自己的英雄和死难者,表达对一段屈辱历史的铭记和警惕。或者说,中国人更需要一面精神大鼓,来时时警策整个民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