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断想
鞠晨曦
一、向死而生
人类从一开始就生存在一个绝对的悖论之中:生命的唯一轨迹就是走向死亡。人类所企盼的一切东西:幸福、美好、欢欣、成功、财富、名望、荣誉……都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的是,所有的人都将走向死亡。
疾病、车祸、空难、地震、暴力、战争、意外,它们都是死亡的合谋者。死亡随时伴随着每一个人,但是,我们并不是时时感觉到死亡的威胁。为了获得短暂的幸福,人们就不得不强迫自己忘记死亡的威胁。
死亡通常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向熟悉的一切告别,向拥有的一切告别,向追求着的一切告别,向无尽的黑暗急速深坠。
二、向生而死
人类竭尽所能地在延迟死亡的到来,医学是人们至今为止可以采取的最为有效的办法。人们在进行一场永远力量悬殊的拉锯战,一边是脆弱的生命,一边是强大的死神。偶尔,人们为绳索向着自己的方向极为细微的移动而欢欣鼓舞,但这与胜负全无关系。
医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两个:一是解除暂时的病痛,二是让死亡来得不那么痛苦。
在彻悟死亡不可避免之后,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来消解对死亡的恐惧。寄托与麻痹就像孪生兄弟一样降生到人们的心中。人们想象死后的两个去处:天堂和地狱。两个所在的分野在于道德,人们希望用善行来救赎自己的灵魂,躲避地狱的灾难。这种高尚的寄托成就了人类最为博大胸怀:宗教精神。缺乏宗教精神的人则用别的东西来麻痹自己:政治偏执、物欲快感,甚至毒品与性欲。
人的一切恐惧源于死亡,就像地球的一切能量源于太阳一样。在生命最原始的密码中,死亡与黑暗二位一体,在我们的梦境里滋生恐惧。
死亡并非一无是处,在痛苦的炼狱里,死亡将人解救。
三、生命的意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的豪言壮语对于任何死者都是毫无意义的,它或许可以作为未死者的精神鸦片。
我是谁?我为何而生?我为何而死?人们这样追问,是想弄明白一个道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生,为幸福而生,为快乐而生,有千万个答案回答着这个问题,但所有的答案前面都横亘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困惑:死亡。在死亡面前,一切意义归于沉寂。
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的梦想,但是,在死亡面前,人类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四、对死亡的敬畏与超脱
在死亡的天幕下,人们以对永恒的追求来表达对死亡的敬畏。
死亡将人类与历史联系在一起。一切历史皆是死亡:人的死亡,事件的死亡,时间与空间的死亡。历史将一切重新筛选,留下那些弥足珍贵的颗粒。人们希望自己能与那些被留下的颗粒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达到永恒。
所谓永恒,其实就是记忆的结晶。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我们仍旧能够在历史的天空看到那些闪烁的明星,那些伟大的灵魂成为后继者力量的源泉。
附录诗歌一首
死亡断章
鞠晨曦
(老刘走了。
楼下的老刘,与我同龄的老刘,曾经健硕的老刘,一个女儿的父亲的老刘,一位弟弟的兄长的老刘,一颗心灵的丈夫的老刘,幼年丧父少年丧母的老刘,一个月前进医院检查的老刘,一度被隐瞒病情的老刘,一周以前最后一次住进医院的老刘,始终眷念这这个世界的老刘,
走了。)
黑色的马
驼走所有的容器
心情拥挤
走廊空无一物
寂寞的风,掠过
墙角的蛛网
轻轻颤动
蟋蟀唱着
一如既往的歌谣
眼角的一道
叹息
滑落地上
拾不起
也吹不动
是该启程了吗
沉默的同路人
没有向身后挥手
仪式之后
我们掖着自己的影子
回到家里
独自忧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