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余的部分才是诗意的

(2008-10-27 19:50:34)
标签:

文化

贵族

古代

现代

东方

西方

鞠晨曦

杂谈

分类: 诗歌散文

多余的部分才是诗意的

 文/鞠晨曦

    据说,真正的贵族与暴发户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对实用性的不同看法。暴发户总是炫耀他们手头物品的多种用途:兼做手电的手表,具有开瓶器功能的钥匙串,既能摄影摄像又能放MP4还能手写短信的手机,汽车当然最好是加长的,在车里既可以喝咖啡、吃午餐,甚至可以打麻将。贵族则常常忽略物品的实用性,哪怕这些物品给生活带来麻烦也在所不惜。例如,他们不喜欢使用防风的高级打火机而宁愿使用火柴,他们在晚餐时点起蜡烛而不喜欢装饰豪华的水晶灯。

    如果以上的揣测是正确的话,那么,我要说,与西方人相比,中国的古人更具有贵族的气质。充满诗性的中国人虽然被扣上了实用主义的帽子,但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永远只用于伦理与思辨的领域——摒弃一切不能立即产生实际效用的空想与冥想,只关注当下的生活与秩序。因此,中国既无宗教,也几乎没有形成自成体系的科学。

    但是,正如在思辨领域绝对讲究实用主义一样,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是绝对摒弃实用主义的。中国人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繁杂、细腻的生活:在礼仪上繁文缛节,在程序上不厌其繁,在细节上锱铢必究,在形式上千变万化。总之,古人处处都要用某些看起来是多于的东西来显示他们的高贵和诗意。

    如果认为只有钟鸣鼎食之家才有这种取多余的贵族气息,那你就错了。即使是最贫寒的家庭,也会用一些“多余的部分”来显示他们的诗意生活。例如鞋底、鞋垫,贫寒人家的姑娘会精心地绣出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对于现代人来说堪称艺术品——但这些艺术品自从诞生之日其,就被踩在脚下,从来就不会有显示其美丽的一天。

    记得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到中国人在服饰上对细节的追求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闲阶级一贯的态度。惟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这正是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今天在电视上看到关于中国古代几种灯具的介绍,印证了我对中国人诗意生活的猜想。中国人很少有“发明意识”,因此很难出现像爱迪生这样的科学家;但中国人绝对具有诗化意识,哪怕一件极其普通的生活器具,他们也可以挖空心思做得出人意表。中国人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仅仅是处于生活的需要。

 

多余的部分才是诗意的

    这是扬州出土的东汉“错金银牛形铜灯”。作为一个灯具,其主要作用应该是照明,囿于当时材料的限制(没有玻璃),这个灯具的照明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古人在处理灯具产生的油烟时,不惜大费周章。他们让油烟顺着灯顶的管子进入中空的牛肚,用牛肚中的水来消化油烟。这样的理念与现代的环保观不谋而合,更重要是是,古人把灯具当成一件艺术品来对待。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制作这样一件精美的灯具,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能为生活耗费时间和精力,正是高贵的本质所在。

 

多余的部分才是诗意的

    这是西汉的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很显然,当初的制灯者并非有意识地进行艺术创造,他只是在制作一个可以调整照明亮度,转换照明方向的灯具。但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他花费在人物表情、神态、衣褶上的工夫远远超过灯具本身。换句话说,匠人以一种完全生活化的态度,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才是真正的诗化了的生活。

多余的部分才是诗意的

    这是战国时期的人骑骆驼灯。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如果要得到一个可以照得更高的灯具,只需要在一个长柄下面安装一个更宽更重的灯托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的古人并不这么想,他们会别出心裁地用青铜铸造一个骑着骆驼的人物,让人扛着长长的灯具。这些多余出来的部分,正是古人诗意生活的灵光显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