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2)

(2007-02-09 09:23:16)
分类: 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2)
 
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学医,思想上深受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德国文学家歌德等人的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影响,文学上对歌德、海涅、雪莱、惠特曼、泰戈尔等人尤感兴趣;同时又钟情于庄子、李白汪洋恣肆的文风,
  1919-1920年创作的《女神》以狂飚突进的时代特色、宏大的艺术魅力、独创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清华,1922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美术,1925年回国。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倡导者,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
  
  徐志摩(1896-1931),浙江人,1915年考入北大预科,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一年后获学士学位;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获硕士学位;1920年赴剑桥大学跟随哲学家罗素学习哲学和逻辑一年,1922年回国。
  
  鲁迅(1881-1936),思想上受进化论、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影响,早期鼓吹反抗强权,倡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主义,主张“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文化创造,重塑国民人格,再造民族文化,改变民族命运。
  《呐喊》收录了1918-1922年的14个短篇,首开了20世纪中国文学最深刻的主题——国民性批判的先河。“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和探讨中国国民精神与社会变革的可能性是这一主题的两个副主题、
  《彷徨》收录了1924-1925年的11个短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