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随笔 |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的几个观点
文/鞠晨曦
5月12至13日,第二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浙江树人大学举行,多位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和政府部门有关官员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态势、困顿、前景发表了看法。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们的观点归纳如下。
1、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已经确立了它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并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截至2005年,全国有民办普通高校252所,独立学院295所,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合计1624所,在校学生人数340万人。2002年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始终维持在1200所左右(不含二级学院),每年都有一批民校创办,也有一些倒闭,相对稳定的数字下面隐含这竞争的残酷。
2、抢得先机的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前景良好。有专家指出,《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行以来,民办高校的发展环境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好转,民办高教的发展速度也没有加快,与90年代相比扩张的速度甚至下降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2002年以前已经做大的那批民办高校在近4年来发展迅猛,质量也逐步提高,把后继者远远甩到了后面;除了2002以前规模已经做大的那批民办高校,很少有新的民办高校崛起。这表明,民办高等教育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趋势。
3、从生源环境看,民办高校已进入选择性竞争时代。90年代以来,高校扩招带动了中国教育消费的第一轮热潮。由于教育资源稀缺,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一些民办高校凭借崭新的校舍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吸引学生,获得了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校舍等硬件对学生的吸引力已经开始减退,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资源稀缺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选择范围越来越扩大;另一方面也由于学生和家长择校观念渐渐理性,他们开始把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校声誉等作为选择学校的主要因素。民办高校面临着从资源稀缺性环境向选择竞争性环境转变的局面,它们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公办高校。
4、人们对民办大学的认识开始从关注“民办”转变为关注“大学”。此前,人们评价民办高校,主要关注民办高校的特殊性,灵活的办学机制成为评价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现在,人们开始追问:民办大学到底像不像一所大学,它们是否具有大学应该有的核心竞争力?从大学共性的角度来看待民办大学,往往更容易看到民办大学的不足。
5、教学质量、专业和课程建设、科研力量、师资力量等成为民办高校管理和决策中的关键词。在发展的初期,民办高校的竞争力主要来自规模,来自硬件设施和强大的宣传攻势。现在,民办大学都感受到了质量竞争的压力,如何尽快树立自己的质量形象,成为民办大学特别是已经升本的民办大学的当务之急。
6、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民办高校的第一工程。近几年来,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倾注了更多的精力,浙江树人大学甚至提出师资建设是学校“第一工程”的说法,该校把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作为提高师资力量的着力点。
7、科研开始提上民办高校的议事日程,许多学校在科研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如,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共16部著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浙江树人大学的学报进入全国学报100强。
8、教学管理开始落实到课堂,落实到课程。
9、一批民办本科院校开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如浙江树人大学用一年的时间制定了10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