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方文论笔记

(2006-01-10 08:56:32)
分类: 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笔记    王攸欣老师
形式主义批评思潮,大文学概念,认为文学与哲学、社会批评是一体的。
文学生存论,西方现象学描述下的人的生存,文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文学的根本性质是生存。
    胡塞尔抛开现象后面的所谓本质,直观现象世界,人所感觉到的一切即意识。
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现象学。显现即真理,显现同时又是遮蔽。有限的显现遮蔽了无限的无知。人的能动性在于去蔽,去蔽越多,真理的显现就越丰富。
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基础,人是一种不断超越的存在者。
此在,既是时间上的“此”,即此时的存在者;也是空间上的“此”,即此地的存在者。人生存的环境就是人生存的内容。
任何此在都不是现成的,而是生生不息的;每一个此在都是独特的、不可归类的、不可重复的。
世界是人所显现的世界,人是显现在世界中的人,这里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世界构成了人生存的基本内容。
生存先于本质,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在生存结束之后才显示其本质。
人无法实证真理的正确性。
先在视界: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视界。
文学生存的内容根本无法分离出所谓纯文学。文学中充盈的是人们通过人文学术思维所获得的生活内容。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和19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指的是学术。在中国的传统范畴中,根本就没有一个词可以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个方面。且这四者之间也没有共性,没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我们只是拿“文学”这个词语来职称这四者。
诗词曲被统称为诗歌,但是,它们既没有共同的起源,也没有共同的本质特征。
文论的分类可以以文本、作者、读者、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标准来划分:侧重于作者-文本的文论有心理分析理论;侧重于读者-文本的有接受美学、解释学、现象学;侧重于世界-文本的有现实主义、历时批判、文化批判,专注于文本的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
生存就是真理,生存就是世界本身,人的认识力照亮了世界,创造了世界。认识也是生存的一部分,是生存的一种基本样式。
文学的背后并不存在着别的的东西——客观世界、理性世界、精神世界、感情世界——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文学本身。
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独立于人的、自足的个体,或者看成一个更大文本的一部分,这种形式主义理论曾经在20世纪占据主导地位。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现代主义有着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倾向,突出主体性,强调人对世界的认识,后现代主义则反普遍主义,反本质主义,消解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认识: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启蒙,即以理性取代信仰,用批判精神取代迷信,用人这个主体取代上帝,人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启蒙由3个方面构成:⑴知识真理,⑵人的普遍解放,⑶人的主体性神化。启蒙企图获得世界的永恒真理,揭示客观主观世界的真相。启蒙构成了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现代主义的叙事是一种大叙事。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1、反基础主义。基础主义相信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传统基础主义的代表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现代分析哲学是现代基础主义的代表,他们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确定什么是可以认识的界限。从柏拉图到胡塞尔都在试图寻找这个认识世界的基础。后现代主义根本不承认存在这么一个基础,任何所谓永恒的基础都是一个创造物,是人的一种构建,不是一个真实存在。
他们认为,深度模式是基础主义是的一个变体,后现代主义只谈论语言,而不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次的”的东西。
他们反对由基础主义而产生的等级观念,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语言编织起来的,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就是其本质。用言语构成的带有倾向性、系统性的语言即话语,我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向权力话语宣战的时代。
他们认为,后工业时代带来的知识爆炸给人们带来的是把握现实的不确定性。
2、非中心主义。不承认存在永恒的、中心的东西,也没有可以指导人行动的东西,理念、理性、真理、科学、人,都不可能构成中心。
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所以人不是主体。是社会、经济、文化决定着人的生活,而不是人决定自己的生活,人的自由是被规定了的,
后人道主义其实就是反人道主义,他们首先发对的是人道主义的基础——人,否定人的此在。他们认为,人道主义假设了人的建构性、超越性、超验性、自由性,人道主义是人为中心的,是用人代替了上帝的宗教,人道主义的观点反映了人的自大。
人知识语言游戏种的一个词。角色是人的唯一表现方式,肉体、灵魂、性、理性、精神都不是人的本质。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它把一切东西还原城支离破碎的部件,它甚至消解整个人类文明。
德里达批评西方传统哲学的逻格斯(logos)中心论,logos是逻辑的词根,所谓逻格斯中心论,就是企图找到一个表象背后的基本的东西的理论,也就是在场的本体论。Logos的意思是内在的理性,略同于中国的“道”。
言语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伴出现的,它是特定的,透明的,而文字总是脱离情境,因而容易产生歧义。
书写,原书写是解构主义掷向结构主义的手榴弹,它自我炸裂后也炸裂对手,他们并不需要把书写树立起来
分延(de-fferance)即差异与延续,分是空间的,延是时间的。语言只有在分延种才能显示其意义,单个的词是不含有任何意义的。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所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几乎可以是一切事物。实际存在的只有流动的意指。
一个词的出现总是受到其他未出现的词的影响,这种影响即痕迹。痕迹暗示了词语无穷无尽的信息。
所有的文本都是未完成的的文本,它们是由各种各样的痕迹编织出来的,文本就是互文。
增补逻辑认为,一切事务都是亦此亦彼,所有呈现物都是未呈现物的一个特例,呈现物实在与未呈现物的比较中出现的。呈现物与未呈现物相比,没有任何优先性,但是,人们总是只关注呈现在眼前的事物。
在场与不在场,现象与概念,中心与边缘,理性与情感,主体与客体,都是无法区分的,因为它们是相互转换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博客之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