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上市公司ST海龙高度关注的不是股市投资者而是债券市场投资者,短期融资券“11海龙CP01”在快要迎来到期兑付日之时(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被评级公司降为CCC级,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债券”。市场的反应当然是该债券的收益率的飚升。
该公司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样结局,不仅与主营业务不景气有关,更主要的是管理上的缺陷。它的主营业务是生产粘胶纤维,可以当做棉花的替代物,在2010年棉花价格飞涨时,粘胶纤维的市场行情相当不错的。从公司公开的资料看,公司不仅陷入的严重亏损,而且或有负债巨大,公司初步测算2011年将亏损11亿元,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额为39.19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482.57%。
数据表明,这家公司已经陷入了财务困境。
现在摆在监管当局目前的是两个选择:政府出钱,把到期的债务还上;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让该公司破产清算。也许还有第三种方案,让有实力的公司来重组ST海龙,但此前潍坊市政府先后找到晨鸣控股、恒天集团等,最后都无人敢接手,重组之路已经没有希望。
从结果看,让政府出面把公司的债务背上可以让债权人和公司都皆大欢喜,并可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如果让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的路,则债权人可能血本无归,而且很有可能引起市场的连锁反应(2011年的债券市场波澜就是由云南城投公司引发的),类似的债券的风险溢价会急剧上升。
于是,很多市场人士都猜测政府会出手救ST海龙。
多年来,我们一直是用上述思路来解决股票市场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的,结果好像是实现了多赢的局面,降低了市场的风险,但事实上我们破坏了市场规则,扭曲了市场的风险溢价,导致了资产定价过高,形成了系统性的风险。
假如我们还沿用过去的思路去解决ST海龙的债务问题,则公司债券市场的风险定价将人为被扭曲,公司债券市场不可能健康发展。
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着想,希望政府还是把“闲不住的手”先收起来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