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板市场的首日有可能遭遇冷场

(2009-10-29 15:21:53)
标签:

股票

 

2009年10月30日,首批已经发行的28家公司将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市场对此充满着期待,但到目前为止,市场的预期主要是这28家公司的股票有可能遭到恶炒,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此也准备了相应的预案。但笔者担心却相反,创业板的首日有可能遭遇冷场。

从中国股市的历史看,市场的确有炒新的习惯,凡是新的交易品种,一般会得到市场的追捧,如封闭式基金、权证等,几年前中小板市场在开板之初也遭遇恶炒。因此,很多投资者认为创业板必然会遭到恶炒。从首批拟上市的28家公司的高定价发行过程中就已经看到市场的这种预期了。

但投资者忽视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投机炒作是需要“群众基础”的,所谓“群众基础”是指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和足够多的参与者,二者缺一不可:资金数量足够,但投资者数量很少则难以“炒”起来;人数足够多,但资金总量有限,同样“炒”不起来。现在创业板的情况可能就属于前者,资金数量足够,有1万多亿的资金参与了创业板公司的发行申购。但参与者数量有限,目前的开户人数仅有900多万,与主板市场泱泱数千万投资者比起来“人气”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这900万投资者估计大多数属于打新一族,准备在上市首日就卖掉,根本无心参与二级市场的炒作的。因此,笔者担心这28家公司的上市首日市场承接能力会十分有限。

除了市场人气不足之外,这28家公司本身也的确存在基本面的明显不足。概括而言,起码有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成长性。28家公司大多数成立于90年代,有的更早。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已经有10年以上的经营历史了。从它们过去的历史看,经营了10多年总资产才增长到目前的规模,可见技术、能力及商业模式都不怎么样,否则这些公司早成为大公司了。市场以平均50多倍市盈率的价格来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就是预期它们有高成长性,但事实上它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成长性,二级市场如何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接手呢?

第二,科技类公司本身就有高风险特征。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赚钱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研发需要高投入,但研发失败的概率很高。即使研发成功,要让市场接受一项技术,还需要经过艰巨市场推广工作,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等。正因为如此,国外的创业板市场很少有成功的。在香港上市创业板上市的公司99%在一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可见科技类公司的风险之大。

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曾经有高科技崇拜现象,只要是一家有高技术研究背景的公司一定会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当年的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上市的情景就是典型的表现,清华紫光是我国股票市场第一只上90元的股票,清华大学的光环让投资充满无限想象,但结果呢?十年过去了,它们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如草根出生的深圳华为和中兴通讯。如今,这种高科技崇拜现象已经大大弱化了,尤其是结构投资者比十年前成熟多的,这是市场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创业板的吸引力不会再重现2000年前后科技股的行情了。

第三,创业板公司的流动性太差,主流资金不感兴趣。对于基金而言,它们不仅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潜力,而且关注市场价格及流动性。创业板市场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在估值水平、流动性、成长性方面和中小板比都不存在优势,因此,估计基金不会参与二级市场的投资,相反,估计会在上市首日选择卖出。

另外,创业板市场上市的时间窗口有些差强人意。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开始有收紧银根的信号,受此影响美国及欧洲股市开始出现见顶的迹象,发展中国家的俄罗斯、印度、巴西的股市闻风大跌,中国股市恰恰又处在冲3000点的节骨眼上。笔者估计,创业板开市的时点很可能是主板市场重要的转折点。

因此,有关部门不仅需要有遏制炒新的预案,还要有遭遇冷场的心理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