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尹中立
尹中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80
  • 关注人气:6,2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股市为什么存在高估值现象(之二)

(2008-08-01 15:38:23)
标签:

股票

政策底1:1994年因宏观政策不断从紧,股市连续下跌,当股市暴跌555 点至325点时,管理层推出了“三大救市”政策,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政策底。 

政策底2:1995年5月,当国债期货越炒越烈、股市大量资金流失、股指跌至500多点时,管理层推出暂停新股上市及暂时停止国债期货交易的政策,引发了“5.18”股市井喷行情,形成了第二个政策底。

政策底3 :1996年初,股市在连续几年下跌的过程中已经止跌启稳,此后,以利率不断下调为特征的宏观政策由紧运行转为松运行,推动股市发展的股市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引起股市持续一年的连续上涨。第三个政策底出现。

政策底4:1996年12月底,股市被政策的力量调至867点,出现一次到位的硬着陆之后,因调节股市的目的达到了,股市的政策突然放松,顺应了不断趋松的宏观政策,引起了股市的又一次大幅上涨。产生了第四个政策底

政策底5 :1997年7月后,股市在一系列利空的股市政策作用下不断下滑,又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香港股市大跌。我国股市急探至千点大关附近,但又被政策的力量迅速拉回来。千点大关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股市牛熊的分水岭,也成为长达几年的、明显的第五个政策底。

政策底6:2001年10月21日,当上海综合股市指数从当年的最高点2200点下跌到1350点时,股指已下跌了近900点,股市一片低迷、投资者严重亏损,政府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2002年6月23日,当股市指数再次下滑到1350点附近时,政府再次伸出救市之手,宣布“停止国有股减持”。使上海综合指数1350点成为第六个政策底。

因为政府对股票价格的干预,使投资者对股市风险产生了麻痹心理,股市的风险溢价被扭曲、降低,股市的正常价格形成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在股市运行过程中,政府不仅调控指数,而且不断地将优质的国有资产注入到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去,给股票投资者形成了特殊的心理预期,认为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上市公司亏损了会有政府出面重组。“中关村重组琼民源”和“都市股份重组农垦商社”及“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案例都是政府出面挽救上市公司的典型。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深度干预的结果必将使国家的信用与股市的风险紧紧地栓在了一起(这一点同改革前的国有银行体系十分相似),使股市的泡沫风险得不到及时释放。很多垃圾股市值依然很高,其根本原因就是投资者有重组预期,都寄希望政府来重组这些公司,从而导致垃圾股与绩优股股价差异不大的奇特现象,这是我国股市所独有的,这一独有现象的存在恰好是我国政府过度干预股市的最好证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