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公布的《2007年第1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显示,我国居民投资基金和股票意愿已连续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在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中,“基金”占比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调查数据显示,在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中,“股票”的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基金”上涨速度更加快。其占比从上季度的10%跃升至16.7%,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提高6.7和12.7个百分点,同时,刷新了1999年开展问卷调查以来的历史纪录。
上述数据说明当前老百姓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之高。除了这些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外,金融统计的其他数据也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例如,1月新增储蓄存款249亿元,同比少增6716亿元。截至1月末,全国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去年末低5.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1.8个百分点。再如,3月份,股票市场每天新开户人数超过10万人,而2006年3月份之前,每天新开户人数不足1万人,2005年平均每天增加的开户数是4700人。2006年3月份新增加的开户人数比以往全年的新开户人数还多!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除了说明时下老百姓投资股票市场的热情高涨之外,还能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信息?
笔者认为,这些超常规的数据背后是股票市场风险的积聚,不管是一般的投资者还是监管当局,对此都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每天10万户的新增加开户人数说明股市已经进入群体性疯狂阶段。股市的过快上涨一定会导致群众性疯狂投资行为,这是18世纪以来200多年的世界历史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但疯狂的投机对国家的发展是害的,严重的可能会使整个国家的金融及经济崩溃。笔者注意到,这轮行情的最主要导火索是人民币升值,因为人民币升值导致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使股票价格出现了上涨的契机,但如果股价的上涨仅仅只是因为流动性过剩的话,结果将是遭难性的。我们不应该忘记20年前的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股市泡沫事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次股市上涨对本国(或地区)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
笔者想强调的第二点是,当出现群众性癫狂时,股价已经进入最危险的阶段了。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当大家都狂热的时候,自己也很难舍得离开股市的。1929年的股灾之前,有一个人成功地逃脱了,他就是老肯尼迪,他卖掉股票的依据其实很简单,据说他让一个男孩替他擦皮鞋时,那男孩和他滔滔不绝地谈论华尔街的股票投资技巧。此事让老肯尼迪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了最危险的阶段,于是作出了成就其一世英名的决策。可见,让老肯尼迪成功的秘诀不仅是智慧,更多的是理智,是战胜自我的理智。当前,每天新增加10万个投资者中,是否也包括了那个擦皮鞋的男孩?
笔者强调的第三点是,基金不是无风险金融产品,基金不能替代储蓄。在新增加的投资者中,很多人对基金的风险认识非常有限,这是十分危险的现象。在我的朋友中,不少人有这样的观点:2007年投资股市的风险比较大,干脆买基金算了。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和意外。惊讶的是,我的这些朋友既然以为基金是无风险的投资产品!意外的是,他们竟然不知道股市与基金之间就是皮与毛之间的关系!我的这些朋友大多数接受过大学教育,都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尚且如此认识证券投资基金,何况一般的社会公众了。在他们的认识中,错误了把证券投资基金理解为高收益的储蓄产品,于是,把原来“养老防病”的预防性储蓄存款或购买国债的钱全部都用来购买基金。
由于市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错误认识,导致了投资者疯狂购买基金的现象,使证券投资基金在迅速膨胀的同时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其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金管理的资金的迅速膨胀助长了市场的投机之风,基金的募集资金数量成了市场价格涨跌的风向标,在熊市中树立起来的价值投资理念逐渐被投机所替代。
二是,由于这些资金在购买基金时根本没有考虑风险的存在,一旦市场下跌,基金净值下跌,可能会导致这些投资者疯狂赎回基金,使基金被动抛售股票,使市场进入恶性循环,不仅容易导致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甚至会引发市场的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