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4年7期《文学港》卷首语
(2014-05-08 20:03:04)
标签:
转载 |
首次有幸在贵刊发小说,谢谢荣荣老师推荐。您说的关于文学青年遭受调侃的事情学生感同身受,即使在高校文学院,写作也很难获得认同。
有一次在云南看非遗大锣笙、老虎笙时,亲眼看见那些当地民间表演者用舌头舔着烧得通红的铁片,用牙齿搬运它们,我看得非常震惊,觉得他们全身心投入于那种庄重神圣的仪式中,真的被一种神力附体。我还记得(哪里看到的忘了)有篇文章说到,黄永玉小时候跟镇上一位铁匠熟,喜欢看铁匠打铁,那铁匠会徒手从炉膛里去取烧得通红的铁块。一次黄永玉提醒他应该用钳子取,老铁匠赶紧甩手,却已被烫着了。铁匠责怪黄永玉不该提醒他,否则,他是不会被烫痛的。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唤醒。当我们沉浸在生动细腻的文字里,那些被作家们精心描画的人物和事件,将生活日常里本来很模糊的,甚至被人们竭力回避或故意忘却的痛楚,以及常常被忽视的欢乐,作了非常清晰的凸现时,读者内心隐秘的痛楚或沉潜的欢乐也会被唤醒。阅读中几声叹息,几行清泪,几多欢颜,不仅为书中人事,更为自己。那些认定文学于世于事无益的人,因此找到理由,认为文学使人软弱,敏感多愁,文艺青年也成为一个让大众调侃的群族。
这样的认识,忽略了人性中善良与温暖的力量,而文学写作与阅读,恰恰是唤醒这种力量的最好方式。那些心无顾忌、多有恶行之人,大多鄙视或远离文学。文学作品的这种功能,也因此成为我们文学人为此苦心经营,长期坚守的一个理由。
也从这个理由出发,本期编者特别向读者推荐不有的短篇小说《橘子》,欧阳德彬的中篇小说《夜来临》,黄金明和袁晖的散文,以及张执浩和路也的组诗力作。
编者
原文地址:2014年7期《文学港》卷首语作者:荣荣1819
后一篇:【随笔】一个人的香港浪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