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的几个问题解答
(2017-12-22 10:56:49)分类: 金融 |
国际经济学的几个问题解答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请运用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对这一说法加以评论。
这一说法不符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因为比较利益结构的本质是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按照这种格局来进行分工的结果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各取所需。通过这种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发达国家能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所以,发达国家虽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在资本、技术方面比发展中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时,往往能够各取所需、实现双赢,甚至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在贸易中更占优势。怎么会无利可图呢?
2、在固定汇率下,如果外国发生通货膨胀,这对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会产生什么影响(假设国际收支原来是平衡的)?在此情形下,国际收支如何调整?
在固定汇率下,如果外国发生通货膨胀,汇率不会变化,则外国商品价格会上升,外国产品竞争力也就下降了,本国的居民把自己的钱多花在本国的商品和证券上,很少花在外国的商品和证券上,本国的国际收支是为顺差。不过,在固定汇率下,即使本国货币当局不采取任何措施,货币市场的不平衡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它可以通过货币供给的自动调整机制自行消除,即货币供给通过国际储备的流动来适应货币需求。
3、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比较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应。
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因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则一国不可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任何扩张或紧缩货币供给的企图都将被资本的迅速巨额流动及央行保持固定汇率的承诺相抵消;而财政政策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由于上述原因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却进一步扩大了。
4、以小国为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试比较关税与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的影响效果的变化。(1)由于某种外来冲击,进口商品世界市场价格突然下跌;(2)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增加。
(1)关税情况下,进口国进口价格也将下降,这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提高,不利于国内生产商的福利。在配额情况下,进口国的价格不会变化,这实际上增加了对国内生产商的保护,不利于消费者的福利。(2)考虑国内需求曲线的外移。
5、试述在固定汇率下维持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选择(分国际收支顺差、逆差和失业、通胀等情况结合时)
从短期来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可概括为内外平衡两大目标。对内平衡指一国经济要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状态,对外平衡则是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实现平衡。
具体搭配如下:
(1)当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时,选择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2)当失业和国际收支顺差时,选择松财政、松货币政策。
(3)当通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时,选择紧财政、紧货币政策。
(4)当通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选择紧财政、松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