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世博】——我萌发到船舶馆当志愿讲解员的愿望

标签:
娱乐 |
我萌生了到世博园船舶馆当志愿者的愿望
在船舶馆中我还凝视了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万吨巨轮“东风”号。这艘船也是当年我服务的航运公司的主力船型,我是“东风”号所属船队的船舶驾驶员,遗憾的是我没有机会上去驾驭她。她的姊妹船叫“朝阳”号也是擦肩而过。但我曾经抚摸过“东风”号和“朝阳”号的舷梯,踩过“东风”号和“朝阳”号的甲板,留下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东风”号、“朝阳”号经过大风浪考验之后,随着船龄的增加变得老态龙钟了,已经到了淘汰的自然年龄。而我们远洋船队开始走进了先进船队,装备集装箱船了,走上了集装箱化的航运先进船队列。我被调入了集装箱船队,成了祖国集装箱船队第一批高级船员。最后成为目前中国位数不多的超级大型集装箱船的高级船长。
我经历了祖国远洋船队走向世界,发展壮大历史进程,在每段航海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最先进的船型工作。从而,有机会驾驭祖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集装箱船。当我站在驾驶台亲自指挥祖国建造的远洋船舶航行世界大洋时自傲感油然而生。每一段远洋航程、能够靠泊的港口都留下我驾驭巨轮的航迹。航海成全了我周游列国愿望。
几十年大洋航行锻炼了我意志,征服大洋的豪迈气概和勇气至今不离不弃,意犹未尽。
我了解船舶的结构,就像医生了解人体构造一样,我把船舶当成了家,感情和家一样深厚,船舶成了比我家还熟悉的环境。我为航海付出了青春,付出了中年,直至现在还在心甘情愿地继续付出,航海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工作,进入世博园船舶馆后,看见熟悉的船型我几乎热血沸腾了,我深情驻足在船模边上。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航海大国,在明代壮观的郑和下西洋船队传递了中国的文明,现在我们继承了古人的航海为世界各国的人民运送“Made
in
China的产品。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远洋商船队,除了未来概念船——海上漂移农场船、豪华邮轮外,我国能建造船舶馆展览的各种船型。令人骄傲的是我驾驶的大型集装箱船“新亚洲”轮成为了船舶馆镇馆之宝了。
海员崇尚的航海气魄和勇气、与大风浪搏击的伟悍体魄和无所畏惧精神、宽广的胸怀一直流传在民间街坊。根据资料中国拥有50多万的远洋海员,而庞大的海员队伍由于航海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现代人们仅仅凭着过去的观念知晓海员是能够出国、购买外国电器和的可观的待遇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走向小康,海员的优越感渐渐被市民淡忘了,海员地位在人们的心中淡薄了。越来越多的城市青年不愿参加航海了,很多家长因为对船舶的不了解或者道听途说的故事而让他们的子女远离了航海。
祖国的远洋船队正在发展,人民希望祖国航海的发达,走向蔚蓝的海洋。航海还需要年轻人热情的投入。我们老海员希望年轻人多多参与航海。为了让人们了解航海,我们老一代海员有责任和义务宣传海员文化,船舶馆提供了宣传祖国航海文化良好的场所。
我站在船舶馆船模旁边,很多参观者对船模的文字介绍和实船的尺度发出惊叹的声音。我没有发现展览馆中的专业讲解员能够系统地讲解船舶的种类和用途,更不知道海员是如何驾驶这些庞然大物在大洋中航行。当我情不自禁暴露自己的“新亚洲”轮船长身份后,很多参观者都围了上来,希望我讲解更多的船舶知识,了解海员的生活。
这么大的船舶需要多少人才能驱动船舶,这艘船舶的速度能够达到多少,以及如何驾驭这些庞然大物的航海技术都成了参观者渴望了解的信息。因为我不是志愿者不能完全满足参观者对航海的了解。在未来100多天的世博展览期内这个需求客观存在,现在充当志愿者还来得及。
世博园船舶馆的组织者是否想到了如何解答参观者的提问?当我参观完船舶馆后成了我思考的问题。几天的考虑之后,我突然萌发了我愿意做船舶馆的志愿者,为参观者提供有关船舶方面的知识,宣传海员文化。没有什么理由,也不想出风头,而是凭一颗老船长对航海的痴情!就凭着我是“新亚洲”轮的船长光坏,我对祖国航海的忠诚。
当我作为船长去介绍海员文化时,相信会有更多的参观者饶有兴趣的听我的故事。相信通过我的介绍参观者一定会得到满意的航海信息,或许我的倾力介绍,很多年轻人会积极参与航海了。
那么,我如何才能成为船舶馆的讲解志愿者呢?这个问题就交给网络的强大功能了,交给我的博客老家——东方网博客小编们了。相信他们通过他们的努力,成全我当志愿者的愿望!
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