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轶事

标签:
杂谈 |
蚕豆
清明外出扫墓踏青,看见郊外的公路上油菜花中夹带了蚕豆花。
看到蚕豆,我又浮现了小时候在自留地里面、宅前宅后种蚕豆的劳作。
往年冬至后,我和阿爷拿一段铁杆锻造的铁铲来到了田里,阿奶在腰中挂了一只摘棉花用的花袋,花袋里面装了去年夏天留下的蚕豆种子。然后,阿爷开始在自留地里面根据蚕豆生长后的适当间距,一个铁铲一个洞的推进。我和阿奶在每一个洞里放上两粒蚕豆。种好了自留地,就在自家的河浜滩上种。未了,还把余留的蚕豆种在自家的宅前空地上,宅后墙脚边。
蚕豆不需要特别的护理,只要在冬天阳光的中午在每个洞边一次浇透水就行了。整个冬天它就慢慢出芽爬出洞口,然后和人一样熬霜斗雪,在寒风中苦熬春天的到来。
蚕苗在逐渐回暖的气温下开始茁壮成长,没几天就可以窜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孩高度。它的枝叶茂盛,碧绿生青,在节臼内孕育了一簇簇花蕾,从下到上开出了紫黑色的碎花,隐藏在枝叶中很好看。花谢后蚕豆就在节臼内长出来,生在枯萎的谢花上,一串串的,和枝叶一个颜色。到了4月中后豆荚里面的蚕豆开始成形,很嫩!也可以生吃,味甜生津。但此刻采摘后清炒吃,水分很足,缩性很大。半月之后才是蚕豆饱满口感非常的糯性,可以当粮食填肚子充饥。
我喜欢爽口嫩滑的嫩蚕豆,更喜欢在厨房烹饪嫩蚕豆。在大灶油锅青烟袅袅时倒入嫩蚕豆,然后盖上锅盖,文火片刻闷熟。加把盐,放一把青葱。一股清香蒸腾而上冲入鼻腔,气味如同“余音绕梁”,久久萦绕,再穿过灶间门洞出去,汇集了他家的炊烟锅香,逸散在村庄四面角落内。
蚕豆引起了我馋涎欲滴,用筷子夹了一粒往嘴巴添入,滚烫的青蚕豆顿时让舌头百般挣扎,欲吐却不忍,脸颊被挤的变形,呲牙咧嘴般地滚动就是不落地。当牙齿终于能咬住了青蚕豆后,这蚕豆味就被口腔中的味蕾全部感受了,齿唇留馨。那种感觉现在还是历历在目,魂魄不舍。
我吃蚕豆,哪怕已经豆痕变黑(老了)也连皮带肉吞噬了。没有上海人家的公子、千金退壳吃肉的食蚕豆的习惯。家子婆和小孩吃蚕豆吐皮被我看见非骂得却生生不敢了。
麦子黄了,青嫩的蚕豆来不及吃了,蚕豆的叶枝也开始转黄了,剥开的蚕豆头上也开始起黑痕了,蚕豆开始变老了。我们开始改变吃法了,剥掉了蚕豆壳成了青豆瓣,然后放在珍贵的豆油里面汆油炸豆瓣吃,这是大人们在春末夏初夜里喝点小老酒的美味佐菜。
要不,就是将豆瓣放入雪里红咸菜和时令的土豆片烧成咸菜豆瓣汤。不要小看咸菜汤,这可是上海近郊农村家庭最富特色的名菜,那酸溜溜的味道让我想起就流口水。小时候我们上海近郊农村有首童谣:“脚里酸旺旺,要吃豆瓣咸菜汤。”那些女孩们还为跳橡皮筋伴唱呢。
我不忘当年阿爷讲的故事:
过去一家十分殷实的员外人家,自恃春天的丰收,吃肉大块朵颐,吃菜大口吞咽,毫无节制,餐后留盆无数,悉数倒入泔脚,弃之。没有丰年想到歉年缺,浪费无数。
也是蚕豆应市季节,喜食蚕豆的员外家人、仆人都是佳肴吃客,吃肉不吐骨头,吃蚕豆却个个剥壳。整个蚕豆上市季节天天如此。数顿下来,无数蚕豆壳被倒入河浜边的垃圾堆里。
一位化缘的和尚经过此地,看见一地蚕豆壳:“善过、善过!善哉、善哉;吾弥陀佛!”连连举起右手叩首抚胸,对员外一家涂炭食物深感痛心。和尚找来一个麻袋,天天守候在此,收集员外一家的弃之的蚕豆壳。被员外一家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和尚把蚕豆壳拿到了庙宇院场洗净晾干,再磨成蚕豆壳粉储藏起来。
秋天遭天灾粮食歉收,到了冬天更是缺粮,村民把树皮啃得精光,户外饿殍连连。员外家粮仓也坐吃山空,纵有金银也换不回来果腹的粮食。员外此刻才有所悔悟当初浪费之奢侈,后悔没有以丰养歉,导致全家老少面临灾难。
那个化缘和尚又出现在员外面前:“吾弥陀佛,善哉、善哉,贫僧前来了。”他驮了一袋东西交给员外:“物归原主,但愿佛主保佑居士度过难关。”
“这是啥东西?”员外无精打采地询问道。
和尚道:“物从哪来,就到那里去,此乃你家春天之蚕豆壳!记住,浪费是最大罪过!”
员外这才想起春天到家化缘的和尚,想起了家人讥笑和尚收拾蚕豆壳,脸上顿时被憋的通红:“惭愧、惭愧,今觅得长老救命恩赐,鄙人终生难忘,今后定当劝说家人勤俭持家。”
员外一家终于度过了冬天的饥寒交迫,迎来了第二年的春天。从此,再也没蚕豆出壳吃的习惯,也备足了冬天口粮。
阿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道理。一直,我看到浪费粮食非常痛心,在生活上以廉为荣,以奢侈为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