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博园区过去的故事(10)-留根和他的搭档

(2009-07-19 17:13:11)
标签:

杂谈


十. 留根和伊的搭档
  
  这天,留根和搭档轮到送菜。生产队里的劳动车都在田间装运蔬菜拉到行场里去。留根叫了送菜的搭档,指着在田里的劳动车说:“就用这辆劳动车了。”

  “喂!阿拉把田里的菜装上车拉到行场去,到了行场卸完蔬菜就算阿拉今天干活结束,工分就记到1640时为止。”

  两人给正在记工分的记分员说。社员都是这样做的。

  轮到送菜的社员先在田里收工,记分员把走的时间给记了下来。再到仓库寻找劳动车,检查轮胎的情况。如果劳动车有毛病,马上叫生产队负责修理的人员修理一下,用电气泵把轮胎都打的足足的。然后在家里稍许吃点冷饭,随后拿起布兜袋和随身用的工具、擦汗用的毛巾,将劳动车挂在自行车后面赶到蔬菜公司行场里。

  正好那个记分员是留根搭档的女朋友,搭档深情地注视着女朋友,双方用无声、反射灼热光芒的眼神交换了内心的情感,随后女朋友轻轻吩咐搭档:

  “当心点!阿弟。”听出来那是一位大阿姐对小弟的关心。

  浦东地区盛行的民风是讨“大娘子”,留根那个搭档的女朋友就比他大三岁,人家讲浦东大娘子吃香,那是因为温柔的阿姐处处都谦让阿弟,无微不至的关怀阿弟。印证了“女大三,金银山;男大三,屋脊坍。”的俗语。

  这样的婚姻都是十分完美的。一般家里的长辈给自己的男孩介绍大阿姐作为娘子。至今上海浦东还有这样的俚语,称人家做喜事,娶媳妇结婚为“讨大娘子”。

  留根还没有开放自己的情窦,觉得这个大娘子还蛮有趣的。从参加农业劳动那天就被那些口无遮掩的女人唠唠叨叨的嘴里了解了几分,耳闻目睹了生产队中男女交往。

  留根暗暗地称这些在自己生产队找到女朋友的青年为“自产自销”的大娘子。因为留根的生产队工分值高,所以就产生了男女青年只要条件合适,在旁人的一点戳下,自然而然成为了一对,而且不用去打探,准定女大男小。

  生产队内的联姻,几乎都是亲家了,如果那家爆发家庭矛盾,家家都牵涉进去,家庭矛盾成为生产队主要矛盾。“老娘舅”理所当然是德高望重、活学活用《矛盾论》的生产队长了。    

  留根也考证了一下这个大娘子的渊源,却也爆出了自己家里的祖母、祖父也是女大男小的婚姻!浦东大娘子名不虚传,遍布了整个浦东农村。

  搭档的大阿姐还在甜言蜜语抚慰、表达。留根知趣地离开了伊拉一段距离家把劳动车拉过来,其他社员帮助下装好蔬菜。等到伊拉意犹未尽的分离之后,留根才去招呼:

  “现在有动力了吧!今天送菜吾可省力了!”

    搭档脸有点红:“去你妈的,侬才有动力呢!”

    阿姐对吾讲:“行场送菜人车很多,互相碰擦很多,不要跟人家吵相骂,拉车当心点!”伊有点自醉得意的样子透露了阿姐对伊的关怀。

  “那阿姐怎么不对吾说啊,要不吾也让阿姐叮嘱几句?“留根装出要到她女朋友那里去的样子和搭档开玩笑。

  “侬敢!”搭档有点发怒了。

  “哎吆!吾没有说错吧,要是也有一个女人来安慰吾几句,那吾今天快活的要昏头了,拉车说不定东摇西摆了。怎么样,还要继续谈下去?吾再等侬一息,反正到时侬就叫伊给吾多记一个小时的工分,吾乐了,奈就更热了。”留根含颌抿嘴一笑。

  “算了吧,不早了,阿拉还要到家里吃一点冷饭,抓紧时间到行场,争取早一点上路,晚了周家渡轮渡还要排队。走吧!”搭档还把目光扫向身材苗条、婀娜动人的阿姐身上。

    “哎!告诉吾,阿姐怎么看上侬的?侬比吾早一年到生产队,这么快就捞到好处交上桃花运了。能不能给吾也说上一个?不过那些好的姑娘都给奈先来的都挑光了,吾没有份,光棍不想当,只好到外面生产队寻大娘子了。哎,侬讲女的大好,还是小的好?”

    在路上拉车时留根边紧盯着前面劳动车一个劲地追问。

  “赤佬,等侬谈了女朋友就什么都知道了。只不过,哎!侬看,吾迭个阿姐还是蛮漂亮的。”伊有点自得地称赞伊的“大娘子”。

    留根知道这个搭档十有八九已经进入谈恋爱的最佳状态了,肯定自家生产队在一、两年后,一对“小弟阿姐”夫妻诞生了,生产队又增加了两亲家了,生产队孩子的血液关系又紧密了。生产队中七大姑八大姨、娘舅、舅妈、表弟、表妹可得重新定位了。

  请注意:如果生产队没有一点这样关系的人家千万不要动惹是非,否则侬再有道理也会被淹没在联缘而成、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网络中,成为“千夫指”的是非之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