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花
(2012-10-06 21:11:52)
标签:
杂谈 |
日本文化有种观念,认为从残缺和无常中也可以发现美。这观念我很认同。我自己喜欢把新入手的器物,如手表,皮具,钢笔,箱子,都在最短时间内用旧。那种崭新的青涩难得我心,因代表它还不是“我的”。
读旧时文人信笺,有封费尽笔墨,只为友人报告居所的花讯,荒草牡丹美人蕉,谁开谁败,细细讲来。现在的人做不出这种事情,倒不是没有闲情野趣,主要是不懂花,真要形容就只有红花黄花黄菊花。中秋那几天夜归,总能见院子里几个保安围坐抬头观月,象群待变身的狼人。
现代人,关心的对象不同了,大家写邮件真的是“有事”,聚会聊的也是各种讯息,谁家孩子掉牙,谁又换了枕边人……那还算好的,有次去朋友家,几个人坐在沙发中看电视玩手机,愣是想不出一个共同话题。所以我喜欢跟另一个死党对谈,他职业是公务员,见面谈的多是最近读书观影的体会。昨天一起涮火锅,给我讲香港报摊由来,还有最近一直反复读的关于中国古代兵器发明的书。我则描述同时读的那几本小说,还有一本明清时的志怪集。
正聊着,他突然说刚才隔壁桌的那对儿不是夫妻,女的带孩子,孩子判给前夫,那男的与女的应该认识不久。
我说,哎,三点方向,大胸长腿哦亲。
画廊主人老李和青年画家小唐来工作室谈画展事宜,大约花十五分钟讨论布展细节,剩下的几小时全在聊漫画。我那十来本从法国背回来的原版画册又一次成为主角。与法国出版社周旋了六年,才出了三本书,相较十年前一年三十本,真的不可同日语。但话说回来,用六年去摸索一个完全不了解的漫画市场,倒也不算长。现在看成果,第一是抛弃了起稿用的蓝铅笔,二是写故事的能力增加,敢写人性,性爱,放了手脚心脑,加上对方出资,亲身去外邦了解风土人情,实在是得了大便宜。
在苏州小巷乱晃时,从卖花老人手里购入一对白玉兰,花开到最尽,用铁线串好,方便挂去腰间。九月还有玉兰,不知用了多少心里存储。我母亲就独爱白玉兰的花香,从未问过缘故,那日读书,说从前北京多玉兰树,估计是童年记忆作祟。
在香港诚品入手一本杂志《日》,有多桑吴念真关于咖啡的访谈,他提到自己对咖啡的认知,因为第一次喝的是不加糖的速溶,于是一辈子钟爱黑咖啡,可略加糖,断不可添牛奶,无关味道好坏,独与记忆纠缠。
还是在诚品,翻到一本国外的家居书,一反惯常的阳光大屋,反而用原木黑陶营造暗室,家具不多,点工业灯泡照明,几件土陶和粗大的房梁在灯光中隐现,其生命力强大,无法言喻。这种“暗黑家居”击中了我的心节:高中时住的屋子无日照角度,又因与邻居阳台相隔不过三、四米,于是终日拉上幕帘。没条件装空调,漫长夏日便开了灯躺地上读书,从地板望上去,书柜衣柜变得异常庞大,似要倒压下来。别人进屋总觉压抑,我却以为安逸,黑暗能略去不堪的细节,把光停在书本上。
那日陪朋友赴港,地铁里挤迫得很,一节车厢里六成内地游人,能读解到同车厢港人眼中的无奈和厌烦。回来跟友人聊起,表示理解。试想如果我们所在的地方每天多涌进数十万人众,虽增加经济收入,可到哪里都人满为患,肯定不爽。友人还说,如他一样,为了孩子去香港大量购买奶粉和尿布,不光扫清货存,还导致价格上涨,得益的是商家,市民利益受损,怎能没怨气?而且我不同意那种“他妈的香港人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是给你们送钱去”的论调。平心论,香港无论从社会秩序到人的总体素质确实领先内地,人家一个ICAC就尽赢。既然先进,便虚心学习,否则不就沦为拿着佳能砸日产车的二百五了不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多数人都着眼“夷”字,先有了鄙视心,再要“制”,却忘记先要“师”之。
师,先要承认,尊重,而不是抱住“哪天老子学会你就知死”的心态。从前有位大哥教我凡事需“承认权威”,把对方的观点经验好好吸收,而不是先有抗拒心觉得那是老套保守。
看大河剧《平清盛》,日本一国之相,权倾朝野,毕生心愿却是“做一个遣唐使,去宋国”。初看时觉得好笑和骄傲,心想小日本真是没见过市面,我堂堂天朝……冷静下来汗颜,人家是虚心求教,名正言顺地强大起来,我们呢?
抱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睁眼做梦,还蹬被子!
读旧时文人信笺,有封费尽笔墨,只为友人报告居所的花讯,荒草牡丹美人蕉,谁开谁败,细细讲来。现在的人做不出这种事情,倒不是没有闲情野趣,主要是不懂花,真要形容就只有红花黄花黄菊花。中秋那几天夜归,总能见院子里几个保安围坐抬头观月,象群待变身的狼人。
现代人,关心的对象不同了,大家写邮件真的是“有事”,聚会聊的也是各种讯息,谁家孩子掉牙,谁又换了枕边人……那还算好的,有次去朋友家,几个人坐在沙发中看电视玩手机,愣是想不出一个共同话题。所以我喜欢跟另一个死党对谈,他职业是公务员,见面谈的多是最近读书观影的体会。昨天一起涮火锅,给我讲香港报摊由来,还有最近一直反复读的关于中国古代兵器发明的书。我则描述同时读的那几本小说,还有一本明清时的志怪集。
正聊着,他突然说刚才隔壁桌的那对儿不是夫妻,女的带孩子,孩子判给前夫,那男的与女的应该认识不久。
我说,哎,三点方向,大胸长腿哦亲。
画廊主人老李和青年画家小唐来工作室谈画展事宜,大约花十五分钟讨论布展细节,剩下的几小时全在聊漫画。我那十来本从法国背回来的原版画册又一次成为主角。与法国出版社周旋了六年,才出了三本书,相较十年前一年三十本,真的不可同日语。但话说回来,用六年去摸索一个完全不了解的漫画市场,倒也不算长。现在看成果,第一是抛弃了起稿用的蓝铅笔,二是写故事的能力增加,敢写人性,性爱,放了手脚心脑,加上对方出资,亲身去外邦了解风土人情,实在是得了大便宜。
在苏州小巷乱晃时,从卖花老人手里购入一对白玉兰,花开到最尽,用铁线串好,方便挂去腰间。九月还有玉兰,不知用了多少心里存储。我母亲就独爱白玉兰的花香,从未问过缘故,那日读书,说从前北京多玉兰树,估计是童年记忆作祟。
在香港诚品入手一本杂志《日》,有多桑吴念真关于咖啡的访谈,他提到自己对咖啡的认知,因为第一次喝的是不加糖的速溶,于是一辈子钟爱黑咖啡,可略加糖,断不可添牛奶,无关味道好坏,独与记忆纠缠。
还是在诚品,翻到一本国外的家居书,一反惯常的阳光大屋,反而用原木黑陶营造暗室,家具不多,点工业灯泡照明,几件土陶和粗大的房梁在灯光中隐现,其生命力强大,无法言喻。这种“暗黑家居”击中了我的心节:高中时住的屋子无日照角度,又因与邻居阳台相隔不过三、四米,于是终日拉上幕帘。没条件装空调,漫长夏日便开了灯躺地上读书,从地板望上去,书柜衣柜变得异常庞大,似要倒压下来。别人进屋总觉压抑,我却以为安逸,黑暗能略去不堪的细节,把光停在书本上。
那日陪朋友赴港,地铁里挤迫得很,一节车厢里六成内地游人,能读解到同车厢港人眼中的无奈和厌烦。回来跟友人聊起,表示理解。试想如果我们所在的地方每天多涌进数十万人众,虽增加经济收入,可到哪里都人满为患,肯定不爽。友人还说,如他一样,为了孩子去香港大量购买奶粉和尿布,不光扫清货存,还导致价格上涨,得益的是商家,市民利益受损,怎能没怨气?而且我不同意那种“他妈的香港人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是给你们送钱去”的论调。平心论,香港无论从社会秩序到人的总体素质确实领先内地,人家一个ICAC就尽赢。既然先进,便虚心学习,否则不就沦为拿着佳能砸日产车的二百五了不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多数人都着眼“夷”字,先有了鄙视心,再要“制”,却忘记先要“师”之。
师,先要承认,尊重,而不是抱住“哪天老子学会你就知死”的心态。从前有位大哥教我凡事需“承认权威”,把对方的观点经验好好吸收,而不是先有抗拒心觉得那是老套保守。
看大河剧《平清盛》,日本一国之相,权倾朝野,毕生心愿却是“做一个遣唐使,去宋国”。初看时觉得好笑和骄傲,心想小日本真是没见过市面,我堂堂天朝……冷静下来汗颜,人家是虚心求教,名正言顺地强大起来,我们呢?
抱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睁眼做梦,还蹬被子!
前一篇:长桌文
后一篇:第二次个展,升级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