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轶教你玩相机----谈谈SONY α摄影系统[4]
(2009-04-29 21:00:12)
标签:
α |
分类: 摄魂者 |
谈谈成像质量的话题.
锐利如刀削,虚化如奶油----这是形容一支顶级镜头常用的十个字.一支号称顶级的镜头必须具备如下的起码条件:做工考究,成像扎实和经久耐用.好的镜头不一定贵,贵的镜头大多很好.佳能的EF 50/1.8只售区区600元,成像一流,便宜的原因是做工,全塑料制造,从壳到瓤都不例外;美能达的AF28-135/4-4.5至今在二手市场上还能喊出2000元以上的高价(这支镜头已经问世30年,停产十余年),除了成像上佳之外,外金属内玻璃的用料和令人爱不释手的工艺质感,也使其身价得以保持.
于是发烧友们都愿意追求一支又一支的顶级镜头来满足摄影的需要或者或多或少的恋物癖.爱好摄影的玩家会用欣赏南非真钻或者端详施华洛世奇水晶的眼神来摩挲各种镜头的第一片镜片,在灯下查看它们清澈的绚丽的镀膜.美能达的镀膜在业界声名并不突出,大家津津乐道的大多是蔡司的T*或者富士的EBC甚至宾得的SMC镀膜.美能达最得意的还是自己制造镜片所需的光学玻璃----当然,这声名还远远不及为LEICA供货的萧特玻璃.有传闻说日本生产的非专业镜头已经大面积采用中国生产的光学玻璃,来源是甘肃的甘光和江西的凤凰,看来虽为廉价的国货,但质量是很过硬的.有关镜头工艺的各种传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这些内容大多生动有趣,但却和摄影本身没什么关系.
成像质量的指标很复杂,我到今天也看不懂MTF图表,其实也不影响什么.现在的厂商都在镜头包装盒里的某一页纸上印出MTF曲线,以示该镜头的成像特点.一般来说,MTF图就如2008年的中国股市,一定是左高右低的,大同小异.在最大光圈下的锐度是镜头好坏的第一要务,简单说就是要清晰,不能没有焦点,焦点还要过硬---在不应那么清晰的部位一定不能清晰,并且还要虚得漂亮,像奶油般熔融弥散.全世界的所有镜头中,这方面做得最优秀的镜头----毫不客气地说,只有一支,那就是美能达的135/2.8[T4.5]STF,一支专为超级柔美的散焦研制的镜头.由于这支镜头的设计思路过于专执和偏门,所以没有任何一家竞争对手效仿.
另一支值得α骄傲的则是1989年推出的AF200/2.8G.这个规格的镜头,佳能有完全相同的一支,尼康则制造了180/2.8ED,LEICA和尼康想法接近,也出了一支非常著名的R180/2.8.经过实验室内的严谨比较和多年来的使用口碑,美能达的这支200/2.8以不大不小的优势独占熬头,其绝技在于在光圈最大也就是f2.8的时候,焦点处的分辨率就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其他品牌的那几支镜头大多需要收缩一些光圈才能达到相同的水准.在光照不足的场合若想拍得更加高质量的图片,这支镜头便是最佳的选择.
SONY大规模复刻了美能达时代的多数著名镜头,包括135STF,却没有上面说的200/2.8个于是很多玩家推测,SONY正在设计或者已经储备设计了蔡司版本ZA 200/2这种类似规格的售价接近30000元的顶级镜头.
光圈越大,像质越趋向柔和,焦点处的锐利程度也会越低,反之光圈越小,像质越硬,画面里清晰的面积就越大;而焦距越长,焦外的影像越发虚化,对相机的稳定要求就越高,反之焦距越短,焦内焦外的影像清晰度差距就会越小,虚化减弱,一般来说任何情况都可以手持拍摄而不易因抖动致拍摄失败。这是有关光圈和焦距的基本常识,再好的镜头也要遵循它本身的规律来合理使用。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