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喜欢抬杠的人。尤其是和熟人。因为熟人不计较。抬杠的话题无非是两个领域:烹饪和摄影。抬杠和辩论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一定掌握真理,而后者必须掌握真理;或曰,前者不需要真理,后者必须认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抬杠的目的是强迫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要有旁征博引博古通今的气度,读书破万卷的派头,走边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架势,还不能缺少严密的逻辑。现在的辩论会其实都是在抬杠。这个不多提,不是本文的重点。
摄影的历史你可以自己去查,道理就是小孔成像,加上后来的透镜光学,现在则充斥着电子科技了。介质一直都是胶片,有很多的类型,这里也不赘述了;现在流行的是数码相机,其实严格来说,数码相机不能叫照相机,因为味道不对,就如麦当劳再美味,吉野家再可口,也只能叫快餐,它的形式和享用速度决定了他取代不了你家老娘亲手采买和烹制的哪怕最简朴的四菜一汤。所以我不认为依靠CCD或者CMOS用数字的手段“模拟”出胶片的效果的数码相机能够叫做照相机,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摄象机罢了。区别是数码相机的CCD大,摄象机的CCD小,因此在景深和宽容度上不太一样,文件质量上也不一样,但是离胶片摄影的质感和产生的过程,那都不叫差了多少水准,而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
然而在欧洲,北美和日本,胶卷的销售几乎没有受到过于剧烈的打击,数码相机的这十年并没有蚕食太多原来那些每个星期拍两个胶卷的用户,他们依然认为用胶卷记录的影象质量更好,就算不是最好也不愿意在数码相机上花另外的钱——尽管80后的人们总在传播数码相机是一次性投资比胶卷省钱的说法——这个说法是一种抬杠,你的钱都被数码相机厂商卷走。传统的照相机制造商积累了多年的应用于胶片的光学技术,包括一整套镜头的制造工艺和胶片的冲印技术,被一个小小的诱因彻底中止和颠覆了,那就是数码感光——那绝对是为了简化摄影程序的一个至今不成熟的试验品。恰如拿部DV就大言不惭要拍电影的,恰如某君言看电影只在土豆网的。他们忽视和抹杀了真正的胶片带来的视觉享受,认为电影和摄影都应该普及到数字化的地步。
除了日本,亚洲的职业和业余的摄影师相对跟少地接受到地道的摄影教育,也相对缺乏影象文化的熏陶。拿中国来说,职业的摄影师拿起相机为了养家糊口,或者发财;非职业的爱好者拿起相机为了模仿,模仿职业摄影师拍的那些用来养家糊口和发财的图象,并以此沾沾自喜;有艺术眼力和手段的爱好者往往不善于推销和传播自己的作品,他们都自生自灭了。窥淫癖们拿起相机开始拍人体,你看看那些烂俗不堪的人体照片就能明白数码相机这种操作简单的家伙在这帮人手里就是虎侧之伥。起码在胶片时代,没有今天这么多烂片,如同在自动档汽车出现之前,司机都被叫做“师傅”,那是个讲技术的职业,不研究换档的时机和发动机的转速等于不会驾驶。
现实是,眼下几乎所有的新摄影人士都为电脑显示器上的图象而自我陶醉,大部分人不知道观赏幻灯和精致放大扩印的照片是何等的享受(其实我也没放过幻灯)——必须说明,幻灯和投影仪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数码摄影之所以让绝大部分人暂时忘记了胶片,是因为影象所需的载体全都发生了变化,菲林换成了CCD,相纸变成了显示器,暗房变成了PHOTOSHOP,镶着金边的白瓷盘子换成了密胺材料的快餐盘,烤箱换了号称没有菜做不出的微波炉,你不得不为了拿微波炉搞出一盘味道尚可的鱼香肉丝大费周章;一周两个胶卷的购买冲印费用花不掉60元一年不过3000元,记录你一年的点点滴滴;而这一年你因见异思迁两度更换极快淘汰速度的数码器材而花掉万余元实在不是新鲜事情,而且你的精力全用在研究数码器材的使用上,所以你几乎拍不出啥好照片。
为什么要买单反相机?除非你要为杂志干活或者想用它来拉进和PLMM的距离,这东西累死你;为什么要买数码单反相机?你根本就不了解它有什么缺点,就迫不及待地拥有了它;为什么要拿数码相机拍摄的文件去店里扩印?仔细看看你会发现色泽不匀边缘生硬。那毕竟不是胶片,没有那种低调饱满结实厚重的影调,没有那种自然弥漫的颗粒感。在拍摄方面,你并不需要及时的解决温饱,你需要的是用相对缓慢的节奏,去享受你的双眼和照相机瞪着的的那唯一一个眼睛共同创造的美和真实。
多用胶片拍照片吧,我的朋友们,我们这辈人必将见证胶片的最后时刻,虽然它是那么的不可替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