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需优势

分类: 道莅天下 |
竞需优势
哦,您应该没听说过这个词,这个词是我今天下午刚编的一个词。
就一家企业而言,它在市场上,主要受到两种“力”的影响,一个是来自于市场的需求,一个是来自于同行的竞争。
需求啊,自然是越大越好;竞争呢,自然是越小越好。
打个比方,需求就是这个蛋糕有多大;竞争,就是公司能分到的比例有多大。
再加上时间这一维度,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那就是,需求越大越好,竞争越小越好。
在需求快速增长的行业里,因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很容易量价齐升,公司的业绩快速增长。
就竞争而言,我们希望它越小越好。
前面讲过牛奶和奶粉的例子。牛奶行业因为它自身的特性,液体、低附加值、保质期短等因素,使牛奶行业主要是国内企业展开竞争,说白了就是蒙牛伊利瓜分国内蛋糕;而奶粉行业,由于其高附加值的特点,全球高端品牌均可参与中国的竞争,奶爸奶妈纷纷在澳洲等地海淘,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国内企业分不了多大的蛋糕。
这样算起来,伊利就能分到一块大大的蛋糕,贝因美就比较悲催了,只能分到一小块蛋糕。
在智能手机市场上,苹果是先行者,并且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抢夺了这个巨大市场的绝大部分,其利润一度超过整个行业的98%。又因为智能手机这个市场非常巨大,因此成就了苹果万亿美元的市值。
我在前面,摈弃了用毛利率、市盈率等常规的财务来决定企业价值的方法,而使用“供需关系决定企业价值”,这一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就供需关系而言,往往是指同一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因为同一产品在供给侧又有许多企业提供,产品和产品之间存在竞争,因此需要从需求、竞争两个维度来综合考虑。
企业通过竞争,来分到的蛋糕,才是这家企业真正的需求。因此对企业而言,微观的“供需关系”更重要。
巴菲特经常讲的护城河,其实是一个竞争的概念,一条宽阔的河流将竞争对手挡在外面,形成厚实的壁垒。很显然护城河还是一个防守的概念。
巴老在竞争上选择了护城河,因此在需求上,选择了那些能长期存在,被容易被代替的公司。巴菲特也是从需求和竞争两方面进行考虑的。
彼得林奇“沙漠之花”,一些衰退的行业里,由于公司强而有力的竞争,因此能抢到更大的市场,从而实现盈利的增长。
总之,我们要从需求和竞争这两个维度来考察公司,要么需求在增长,要么能通过竞争力来抢夺更大的市场。
当两者都具备的时候,就是上面的伊利股份和苹果公司,能实现利润的“双增长”。如果一个能保持稳定(略微增长或减少),另一个保持优势,那么也可以实现“单增长”。如果两个都下滑,那公司铁定就好不了啦。
因此“竞需关系”将决定企业真正的“供需”,因为我们追求好的一面,因此,我将“竞需优势”作为选择企业的“第一性原理”。凡是符合这一原理的,业绩都可以实现增长;凡是不符合这一原理的,业绩必然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