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集资合作建房随着3月13日于凌罡竞标花园路地块再次成为焦点。
打着平抑房价、解决更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旗号的北京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其实已不属新鲜事儿。每次随着京城各大媒体的报道而映入众人目光中的似乎都是建房第一环节中的“拿地新闻”——而且似乎都是拿地失利新闻——周而复始。没有人知道于凌罡这种看上去有点作秀有点悲壮的拿地游戏何时才是尽头,更没有人明了一旦拿地成功未来房屋品质如何保障——温州个人合作建房成功拿地后似乎并不是和原来想象的一样。
有一种说法,说房地产开发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句话从把房地产开发每个环节分拆来看,或许是对的——有钱,有地,有人就行。但事实上,正如像很多时候“1+1〉2”的道理一样,单个环节看似简单的东西一旦连贯起来,要一气呵成做成难度其实很大。房地产这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就是如此——对资金实力及开发经验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各行业众多专业素质优秀人员的密切配合,需要高超的资金筹措运用能力、严格的经营管理体系及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从这点看,很难想象,一个或几个甚至一群没有开发经验的人凭着理想与信念能够把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一气呵成,运筹帷幄于股掌之间。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建设部部长王光焘近日就个人集资建房这一现象作出的高调提醒似乎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他提出要谨防个人集资建房成为“有钱”的另类阻击目标和“非法集资”。官方的担心不少:目前的预售制度无法解决合作建房项目如何保证“出资人”优先买到“集资房”;一次能拿出十万甚至几十万参与合作建房的敲门砖的“验资款”的这些合作建房人似乎不像都是低收入者;万一集资建房过程中哪个环节除了问题,集资人会面临巨大损失,更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万一“合作建房”的真相是非法集资……
这样看,无论从天时、地利、人和等判断,不仅是这次花园路地块招标“于凌罡们”胜出的机会比较小,今后集资建房成功的概率似乎也很难变大。于是在钦佩“于凌罡们”坚持理想、永不言弃的同时,也想:对于那些真正想买低价房的老百姓而言,“于凌罡们”呼吁合作建房这事其实和易宪容等经济学家嚷嚷房价要降、大家不要急着买房一样,起着无法推却的误导责任:
如果前几年这些人不是等待房价降价不是憧憬着合作建房,而是买了房,今天回过头看其实就是事实上已经买到了“低价房”——我们不谈您原来看中的地段新盘已经越来越少想买也许都已经买不到了,就看同样的地段同样的楼盘同样的一套房子,几年之隔,房价及税费等购房成本高出了多少?每个人都可以心平气和地算算账。
补充:3月19日上午,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公布了花园路25号地的招标结果,不出人意料,于凌罡等合作建房人果然与该地块失之交臂。媒体有报道,土地中心的有关负责人称,这与于凌罡是否出价最低无关,而是一个各项指标综合评定的结果。我在这里补充这点,并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只是想,房价高企的现实下,任何人都希望买到低价而适合的房子,但生活总是这样,希望是希望,在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前,我们还是应该实际点,理性一点,这样更有益于问题的解决。住房问题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