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这样的埋怨,香港的楼价高,香港人的收入大部分都拿去供楼,没有余资去消费,导致香港人的生活难以改善,而零售业也因此无法兴旺起来。今次公布2006年中期人口统计数字,显示以上的埋怨完全不能成立。
原来,香港一百一十七万个拥有自置居所的家庭中,52%已供完楼,再没有每月还款的需要,他们的收入已全部可以自由处置,可以拿来改善生活,亦可以作其他投资。即使是余下来的还需供楼的住户,每月供款占收入的比率的中位数也只是29%,比全球性的30%还要低。因此,说香港人供楼比别处辛苦,完全不符合客观的统计。
九七年楼市泡沫爆破之前,我已多次提醒香港人,楼市已存在危机。因为,当时香港人迷信楼市可以长升长有,有一点余资的都拿来作地产投资,大家手上已是有楼无钱,如果突然有人急需钱要卖楼,他的楼找谁来买?
因此,判断楼市趋势的一项有效方法,是看人们手上究竟是钱多,还是楼多?如果人们手上是钱多楼少,楼市当然还有潜力再升。如果人们手上是楼多钱少,后市的升幅已相当有限。
现时,香港已有52%的业主供完了楼,其他还在供的,相信也有不少已供得七七八八,这批人都是未来楼市的潜在买家,因为他们卖出现有的物业后,收入大部分都可自行处置,无需退回给银行,如果拿来作新楼的首期,大有条件可以住好点、住大点。
香港在七、八十年代兴建的楼宇,大部分都属四、五百呎的细单位,只适宜用作首次置业的踏脚石,大部分人对居住环境都不太满意。因此,很多这样细单位的业主都有换楼的需要。
九七金融风暴之后,加上八万五的错误政策,令楼价暴跌了接近七成,不少业主都尝过负资产的滋味,至今仍心有余悸。所以这十年来,很多人都一心一意的供楼,不敢换楼,希望免受银行逼仓之苦。这才导致香港有这么多的业主现在都变成了「全资产」。
然而,这种只想供楼不敢换楼的心态不会永不改变。当工作稳定,收入上升的时候,人们就会有较大的勇气去作新的承担,觉得自己每月拿多一点钱去供楼也理应有能力。香港的经济已好转了两年,有这种信心的人正逐步增加。如果再加上投资升值的吸引,细楼换大楼的活动将会增加,市场上将有更多人倾向要楼不要钱。现在人们手上仍是钱多楼少,故后市上升的潜力依然很大。
(中原地产集团主席施永青,转载自 2007年2月27日am730C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