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作并非一个人的游戏(创作漫笔之二十二)

(2015-02-05 09:43:46)
标签:

作家个性

分类: 关于写作和读书

 

        我认识一位女作家,对写作非常着迷,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写小说。她告诉我,她从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喜欢独自玩耍。很多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她也不很喜欢扎堆,比如一个人为小宝宝做小房子做小衣服之类。这样的性情在不知不知觉中变成了另外一种性格,而创作恰好就是“一个人的游戏”,很符合她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好,她因此就喜欢上了创作。她觉得,每当自己面对电脑的时候,心情就格外愉快和轻松。她甚至因此觉得很多女孩子都那么喜欢逛街,那么喜欢扎堆说闲话,真是没一点意思。

作家的这个说法引起我的注意。

       文学创作,甚至可以扩大到一切艺术创作,的确需要艺术家作家有着独立思想和判断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因为创作当中的很多想法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无法预先交流的,在很多时候,预先的交流不是活跃了思想,甚至会给原先已经有点谱的想法带来了混乱和犹疑。我们从很多大作家大艺术家的传记当中都看到,几乎所有的大艺术家都是有着独立特行的品格和性情的。有很多甚至把这种独立做到了极致。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他把自己离群索居到干脆独自到森林里去居住着,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在那样的日子里,作家的内心激荡超越,以至于最终写出了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的作品。中国诗人顾城也是一个,他为了写诗,最终选择了到新西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每天与森林和小鸟为伴,在那样寂寞的生活里头,诗人可以感受到比在喧嚣繁华的北京更多的东西。类似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并不罕见。

        可是,艺术家是有着很多品性的。像梭罗和顾城这样的艺术家我看终究是少数。他们这样做,目的也很清楚,那就是严格地把自己给束缚起来,用空间上的隔绝将自己的兴趣和眼界给严格地限制起来,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写出来的作品带有纯粹的感觉。而对绝大多数的作家来说,并不具备这样罕见的性格,大家都与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区别,所过的日子也就是寻常人过的,一日三餐,朋友同事,送往迎来,客随主便。因为写作,我承认相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艺术家的性格要敏感一些。有的作家就不喜欢应酬,凡是类似的事情一律拒绝。有的作家不善言辞,只要有三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他就变得沉默寡言。有的作家不喜欢与同行扎堆,凡是作家会议一概不去。有的作家则更爱与人交往,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只要坐下来,就可以天南海北畅谈一番。作家艺术家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给他们的性格带来了种种变异,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我主张,对作家艺术家要宽容,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细心照顾的,那就不是艺术家。工于心计,八面玲珑的人当中,与艺术家则不会有多少关系。

       我前面说到的那位女作家,尽管看上去也有点艺术家独立的品性,但是,我要说的是,如今时代的创作,要做到纯粹的“一个人的游戏”我看是很困难的。不是说今天的时代已经来到了一个什么事情都要大家一起共享的时代,而是,今天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所有的艺术活动,都被放置在一个开放多变的时代氛围之中。要当好一个作家,就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苦思冥想或者孤芳自赏,都不可能获得更为广大的读者观众的认可。

        在“一个人的游戏”中所能品味到的独特体验,也要拿到时代的气氛中去消解,这个“一个人”本身就已经不可能是那么纯粹的了,而“游戏”就是要迎接着由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新的概念,不然老是玩那种简单无趣的游戏,我看也是没有太大意思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