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呼声(文化快评之三十三)
(2014-07-08 18:09:21)
标签:
娱乐变形金刚票房游戏 |
分类: 文化快评 |
据报道,美国电影《变形金刚4》已经冲上的票房十亿大关,而且这个时间只有十天,比起在此之前曾经创造过十亿票房的另一部美国大片《阿凡达》来,它的过十亿票房的时间更短,效果也更加强烈。而据业内人士估算,这部电影冲击二十亿票房也不是不可能。这些讯息,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需要我们很好地分析。
《变4》就题材来说,实际上已经不算新鲜,属于电影电视连续剧化的一个连接之作,也就是说,看电影的人在进入电影院之前,对电影将要说些什么,已经是很清楚的。一场战役尚未打响,参战的人已经知道了大致的结局,这样的战役能赢吗?结果是赢了。这是一个挺耐人寻味的问题。
知道要进埋伏圈,却还是一意孤行地要进入,这就是这场游戏的一个戏码。观众对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奇效充满着期待,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吸引力所在。而实际观赏的效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尽管电影带给人们的“审美”或者“教育”的效果并没有什么,所有的电影观众从电影院走出来的瞬间感觉都是一无所获,但是,人们依然喜爱这样被戏弄的感觉,这就奇了怪了。与我们以前一直奉行的审美原则相对照,我们如果依然还是坚持着所谓的传统美学,那我们必将迷失。
由此,我们联想起我们自己的电影“理论”。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给我们自己的艺术加上那么多的负重呢?总要给人以启示,总要给人以美感,总要给人以教育。这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错处的“理论”其实都是使我们走向错误的根源。
艺术讲究的就是一个自由。自由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所在,力量所在,魅力所在。与电影艺术相同的是,在图书之中,在文学作品之中,我们也还有一个暧昧的字眼,叫做“可读性”。我做文学编辑几十年,一直对这个所谓的“可读性”没闹懂。其实,现在想起来,可读性就是自由性。多少年来,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失去了对自由的认同与求索,外加上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不是要这样,就是要那样。这是我们的艺术始终距离真正的艺术有很大差距的根本原因。我们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成为思想家才能创作,这样的镣铐我认为十分有害。
不错,从现实与历史出发,我们一点也不能责怪我们的过去。过去,我们被现实纠缠得过于深重。战争以及之后无处不在的阶级斗争,这样一种社会运行法则不能不要求文艺也跟着这些个中心事件一起来发力,所谓的同心同德正是这个意思。而当这一切都结束之后,在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做出的决定依然是依循着老办法去破解难题。这当中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判断却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某些僵化,固化。而最不应该忘记的却是一切文艺的出发点,那就是文艺是带给人们自由的一种精神元素,一种彻底能使人获得解放的力量与方式。
美国人把这种精神的求解方式解释为游戏,或者叫娱乐。娱乐是和平时代人们思维与生活方式的总称。事实上,随着中国社会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原先那种负重感很重的生活正在被改变,人们在终日忙乱中却无端端地生发出许多的闲暇时间与精力,而这些无处摆放的精神与精力怎么办呢?到哪里去寻求释放呢?美国人的方案就是提供出足够精彩的娱乐方式。电影的、电视的、竞技的、游戏的。总之,怎么能使这些闲暇时光能得到缓解的方式都可以拿来用一下。这样一种不够严肃的取舍使得很多从旧时代过来的人很不适应。根本无法面对。这就形成了某种时代的差异与隔膜。
《变4》的高票房在一定意义上给了这场无声的纷争以一种结论。当然我知道一定会有人提出,票房绝非是衡量是非的标准,这样的思维一定是会有的。这也没有关系。要想改善一种固化的模式一定是这样的。我们除了要寻求新的破解难题的方式之外,我们也应该学会适应这种老生常谈。
《变》剧本身讲的是科幻世界中的某种不可思议的变形故事,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中,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样存在,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变”字。变才有希望,变才有出路,而不变则一定就是死路。这是我对《变4》剧所带来的观影热潮的理解。求教于各位方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