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作家(创作漫笔之二十)
(2011-04-09 04:14:19)
标签:
医生与作家活着与灵魂杂谈 |
分类: 关于写作和读书 |
因为我们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华东医院麻醉科主任医生曹钟强的长篇小说《医恋》,华东医院为此专门举行了新书发布会,院长俞卓伟先生也亲自到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则作为出版社的负责人,也参加了这个会议。除了向作家表示我的祝贺之外,作者是医生这个身份也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
医生这个职业,与作家一样,研究对象都是人。我记得是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说过,医学与文学研究对象是同一个,但研究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生物属性,而文学则是人学,研究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两个如此贴近的职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
有意思的是,医生这个职业大概也可以算是最容易出作家的。我国作家当中,鲁迅先生曾经在日本仙台医学院留学、郭沫若先生也曾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过,两位前辈都是学医的出身,最后则都成为首屈一指的大作家。中国当代作家当中,毕淑敏、池莉、余华这几位起码我知道也都是学医的出身,最后都去写小说了。外国作家当中,这样的例子也有。曾经创作过风靡全球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就曾经是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学生,而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以前也是一位外科医生。连台湾喜欢创作流行歌曲的罗大佑过去也是一名医生。
我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都听说过,鲁迅先生是因为看到了麻木的中国人的表情之后,愤然觉得与其去医治那些人的身体,不如去纠正他们的思想更有意义。
从道理上说,的确是这样。人如果活得麻木不仁,或者有如行尸走肉,那么这样的活着甚至还是“健康”地活着,的确是看不出有多少意义。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发展当中如何造就有着高度觉悟和知性的人为基准的,如果丧失了这一点,那么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都失去了意义。尽管人一旦道德和行为失范不会像医生面临着病人那样危急,但实际上,这样的生命即便是存在也还是一样要危害社会,给其他人的生活带来损害。
由医生转行来当作家,我想会有一些观察上的便利,因为医生是熟悉人的生理和生物性结构的,知道人的身体在什么样的病害危害下会出现问题,也知道如何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加以纠正。这些原理拿到去观察现实或者历史的范畴当中去,一样还是可以深刻地见解出人存在的问题的,因为人的存在会依存着很多社会因素,因此,同样也还可以看清楚社会的发展是否合乎准则。鲁迅先生正是以这样的眼光,看出了封建时代的中国那吃人的本质的,他在他的小说当中所发出的“呐喊”震撼着后来的国人,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再造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