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复归 读王勉的散文新书《印象》
(2010-10-29 10:23:33)
标签:
王勉散文文体的回归杂谈 |
分类: 我看作家 |
中国古代就文体而言,最先成熟的应该是诗歌和散文,现存的古代典籍其中包括很多重要的文本,像《论语》、《战国策》、《左传》、《史记》还有先秦诸子的文章都是以散文来做文体的,因此,散文在中国古代文体当中的地位始终都是很高的,而它的功能也是包罗万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体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演进,小说、剧本、辞赋乃至于各种公文行书也都按照用途发展起来,各种文体也都按照各自的归属有了自己表述的方向,这给了像散文那样的文体复归文体本身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我读王勉的散文就有一种王勉试图在回答散文文体复归这个问题的印象。王勉的散文是一种真正摆脱了格式化和陈旧僵化情感束缚的文字,文章尽管内容很生活,却都是作家情感与认知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关于过去岁月和经验的记忆。就像是在与人交谈那样,没有什么功利,不过是将自己经验过的那些人和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此而已。这样的心态,对散文作家来说,既是初步,也是一种不易得到的境界。
现在很多散文都是作者硬憋着去写的,似乎很多构思都是经过苦思冥想才获得的,因此那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被什么规矩严格束缚起来,是按照某种程序在写的僵死的文字。这是很不可取的文风。王勉对写作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洒脱的态度,觉得是文章就应该有着自己的感受,有一种记录自己情感历程的欲望,这也大概可以算是王勉心中唯一存在的“功利”观念,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他结合着自己在松江那块土地上各种不同的生活与工作的体验,结合着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无法言说的父子之情,结合着松江这片故土的热爱与依恋之情,慢慢地书写着自己内心当中积淀深久的话语,就如同在与一位久违的故友的交谈那般地自然和纯粹,这样的写作立场决定了作家的创作的意义。
关于散文,在中国的说法有所谓大散文和小散文之说。所谓的大散文,大概指的是作家书写的题目是关乎到人类生存当中的某种带有极限的问题,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态度。而小散文,或许是说,作家书写的事情都是自我的,个人的。其实,就散文的内容来说,无所谓大小。写大事境界却未必见得一定就是大的,而写小事,也一样可以从一滴水里见到太阳。中国是散文大国,殊不知到了当代,祖宗传下来的文体,却很少有人能真正从根子上去继承和创新,古代先哲的超然发挥,造就的却是后代人的低能与停滞,这真的是很尴尬的事情。我们从王勉的散文当中,发现了某些对传统文本本质的理解与复归,这是我认为最为有意义的地方。
本文发表于《解放日报》2010年10月28日朝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