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写往事,新作家写小事(创作漫笔之九)
(2010-08-31 21:58:40)
标签:
写作往事宽容杂谈 |
分类: 关于写作和读书 |
我说的这个现象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问题。因为涉及到很多熟悉的作家,请读者各位原谅我就不一一点名了。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们的成名作奠基作几乎清一色都是写过去的故事的,这不需要我举例来说明,只要你掰起指头算一下就可以清楚我说的是不是这回事。
大作家写往事,情况也复杂。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来说,比较成熟的作家往往对刚刚发生的事情比较犹豫,因为很多事情距离实在太近,很多因素一时还看不清楚,因此,把这样哪怕是很有意义的生活暂时放一放,等到稍微看清楚了再去写,除了风险小一点之外,也还可以把故事写得更加沉稳一点,深刻一点。也有的作家从开始创作第一天起,就建立起了写往事的习惯。这也不只是中国作家是这样,世界上很多文学发达国家的作家也这样。随着写作的深入,作家对生活的思考也就不断地深化,不仅可以从比如人性的角度重新看待一些历史上已经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件和人物,还更可以从更为意想不到的角度,比如从语言演变及其规律的角度入手,去写出更有思想和艺术甚至哲学意义的小说来。最近开始在中国走红的意大利米兰大学的教授作家艾柯就是这样的作家。中国作家当中,韩少功也做了几乎是类似的尝试,而且就成就来说,我看也未必就一定比艾柯要差多少。
另外,大作家写作的基本规律就是不喜欢凑热闹,不凑热闹那就要费点心思去做独特的发现,这就比较需要时间了。往往这么一来,本来还算是比较新潮的作品写出来也就自然老化了。一般来说,大作家都喜欢找一些相对恒定的题材来写,或者说叫做个人独享领域,莫言写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全部都是高密东北乡那么个小地方的人和事。这样的做法有点类似画家,黄胄画驴,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这个方式可以叫成是定点艺术。好处是可以深入研究,巧得神韵。弄好了将有助于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持久影响力和独特魅力。
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学,尽管可以用来回答一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非常重要的时代的问题,也可以去探究那些缠绕人类上千年的问题,可是,面对一个伟大多变的时代,如果所有的大作家都在那里玩着温故知新的游戏,我看这就不大对劲了。这当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作家究竟要考虑自己的名声多一点,还是要为这个时代多想点。另一个就是我们的时代应该对文学多一点宽容。
与大作家相反,新作家,也可以说成是小作家们,则都是一些敢于尝试的无畏斗士,他们往往都是一些经历不怎么复杂,但写作欲望极为强烈的人,所以,搜索枯肠,甚至不惜生编硬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小作家的特点就是比较容易激动,刚才认识一个人,听了没几句,就立刻热血喷张,坐立不安起来。小作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胡思乱想。自我安慰叫思想活跃。写的作品也是忽冷忽热,水平自然也就是忽高忽低,让人一时半会看不明白。这个心态与他们还没有但却非常急于成名有关。成名自然不能算是什么坏事,但是,过于着急了,效果一般来说,适得其反。所以,我还是经常干着劝解那些尚未成名的作家的活儿,不要急,悠着点来,看准了再写,不要像猴子进了包谷地那样,没有长性,这不好。
大作家都是由小作家变化而来的,所以,作家不在大小,关键还是在于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看准了好好写,成不成名那就要看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