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越久越美好
(2010-06-05 08:39:00)
标签:
纳博科夫自传研究杂谈 |
分类: 作家研究 |
俄国同时也是美国大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自传性回忆录《说吧,记忆》(《Speak, Memory An Antobiography Revisired》)最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研究纳博科夫的读者或者爱好者来说,都是天大的喜讯。
纳博科夫是沙皇俄国时代出生并长大的俄国作家,说他也是美国作家是因为他在1940年5月也就是他51岁的时候移民美国,并开始学习英语写作。两年之后,也就是1942年,他开始在美国的《纽约客》杂志上发表英文作品,并逐渐成为英语世界的文坛大师,成为英语出版商手上的王牌。纳博科夫的这本自传性回忆录写于1960年,后来几经修订分别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出版了不同的文本。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富有传奇的一生,也为全世界喜欢他的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
纳博科夫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圣彼得堡。他的家族在沙皇俄国时代是十分显赫的家族,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沙皇政府的司法部长。父亲的家族也是地位显赫的大财阀。十月革命以后,他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18年的文学生涯。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讲授文学。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由于作品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几乎是未成年少女之间充满着性爱的关系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后来这部作品在解禁之后还被好莱坞拍成电影,传播甚广。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3年因其终身成就被美国授予国家文学金奖。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葬于Clarens。墓碑镌文:“弗拉季米尔-纳博科夫,作家”(Vladimir Nabokov, ecrivan)。
中国引进纳博科夫其实时间也并不很晚,梅兰芳先生的儿子、美国文学学者梅绍武先生逝世前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前往美国查看他的资料,并翻译了大师的小说《微暗的火》。而《洛丽塔》小说的中文翻译则是我的好友,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居住的欧阳煜博士。
纳博科夫之所以伟大,绝对不止是因为他写出了被禁的作品,而是由于他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有着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得他能在很年轻的时代就超越了一般艺术家的趣味,尽管他的一家受到了不是很公平的政治待遇,但是,他都能超越一般际遇而产生的看法而把思想引向更为深入的地方。他同时知识尤其是在语言上学识十分渊博,他的作品给翻译界认为是最难翻译的文本,因为一个作品当中,必定夹杂着很多种语言和历史甚至宗教,他的作品还不是一般小说的简单立意,具有着令人难以解读的深远意境。
纳博科夫一生尽管展转很多地方和国家,但是,他始终都深爱着自己的俄国,他很多时候都还要回到俄国去写作,只有在那到处都说着俄语的世界里他才会有真正的创作灵感和激情。
读他这本自传性的回忆录,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因为我还没有见过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一生回忆成这样的。难怪有人说,这是回忆中的小说。我认为凡是对文学喜爱的人都应该很好地读这本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