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家园:土楼记忆之客家根(图)

标签:
伏羲河南中原客家福建文明根龙岩旅游大鹏摄影土楼迁徙文化 |
分类: 华南风情--粤湘赣闽鄂琼 |
中原不但是客家人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根。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就在河南沁阳市西北的太行山南麓,与女娲结合,才有人类的息息相传。伏羲还在此结绳为网,进行渔猎,发明农业,尝遍百草,发明中药,因而称为神农氏。伏羲还被称为文化创造神,传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的乐音,便画出了干、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的符号,并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明原始的象形文字符号,所以又称伏羲为人文始祖。河南省的代称为“豫”,“豫”由“予”“象”组成,这恐怕与我们人类老祖先于此发明象形文字符号有关。古语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因此,不只是客家人的事业有“豫”则立,不豫则废;而且中华民族的事业也是如此。
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建立在中原。相传舜帝封大禹于夏,即今河南省的禹州。禹在此采用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所以那时的老百姓不叫人民,而叫丘民;那时的夏朝所在不叫中国,而叫禹甸。后来“禹疏九河,瀹济漯,决汝汶,排淮泗,八年于外,三过门而不入,洪水因悉平,九州岛致贡。”大禹的儿子夏启王在昆吾(今河南濮阳)铸九鼎,代表着九州岛: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幽州。而豫州据天下之中,又称中州。今天的中国,夏朝称之为九州岛、九丘、九索、禹甸。从渔猎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最主要的是把握农时。夏朝发明的夏历,它把时间的计算由年推到月日,用植物生长规律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动物活动规律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综合起来把握时间变化规律。特别是二十四个节气的运用,不但对当时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重大的贡献。
如果说夏朝把握了天时的变化规律,商朝则把握了地利的变化规律的话,那末周朝则把握了人和的变化规律。周文王姬昌“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他被商纣王关押在河南汤阴的羑里七年,在此其间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演易成后天八卦,将伏羲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把易经研究的重点由天地自然向人类社会转变,因而被称之为《周易》。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消灭了商纣王,建立起周朝,并以文王的《周易》为指导思想,不断地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由周公制定的礼制固定下来,使得周朝的统治前后延续差不多八百年,为历朝历代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