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佛的前生后世----菩提伽亚的月光(图)

标签:
菩提前生瓶壁思考方式伽亚印度菩提伽亚月光旅游 |
分类: 亚洲:不一样的亚洲风情 |

想象有一只空花瓶,其内外在的空间完全一样,只有脆弱的瓶壁阻隔其中。我们的佛心被拘禁在凡夫心的瓶壁中,当我们开悟时,就象花瓶裂成碎片,内外在的空间融合为一。那时,我们突然了解到:它们从未分割,也从未相异;它们始终相同。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有个累世追寻真理的人,他从喜马拉雅山脚下云游到古印度北部,两次拜师,依然无法突破思考的瓶颈,6年的苦修使他形容枯槁。正在惶惑中,尼连禅河(Nairanjana)对面飘来了民谣小调:
“琴弦太紧难成调,琴弦太松不成音,不紧不松声动人”。
歌声像一股暖流传遍了全身,他懂得了只有离开苦乐两极,才能让心灵在平和中思考。于是他到尼连禅河沐浴,洗去一身泥垢后,虚弱的身体让他难以行走。这时候一位牧羊女恰好路过,善良的女子又让他喝乳粥(Kheer)恢复体力。
后来,这个追寻真理的人便来到了一个静谧的地方,在一棵菩提树下静思,发誓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他就这样苦思冥想。直到有一天,月光如一束激光在他的脑海里激活了一种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让他清明澄澈,心灵穿过各种烦恼迷雾,如一轮明月高挂空中。终于,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于是成了觉悟者——佛陀。
在此神圣的一刻,天地震动,经典上记载:“没有人愤怒、生病或悲伤;没有人为恶;没有人心怀傲慢,大地变得非常宁静,好似达到圆满的境地”。
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
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
人要在外面漂流
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印度”这个国名,取自西天取经的玄奘。在唐朝,“印度”是月光的意思,玄奘把他喜爱的这个国度,称为“月光之国”。英国人说:“我们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的印度历史漆黑一片,他是唯一的亮光。”
当你来到菩提伽亚的时候,仿佛能看到那皎洁的月光,无论你是在无月的夜,还是雨中的夜,那种内心中的月光照耀着虔诚的每一个人心中…
菩提伽亚的夜注定是静谧的,静的只有虔诚的人,连祈祷也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