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王门悟道 |
王志纲
引子
作为一个志在战略咨询的策划机构,2002年的工作室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随着北京策划中心率先在城市经营领域的探索,工作室的策划业务开始逐渐跳出大盘时代,向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进军。
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引领下一个潮流,王志纲召开了工作室三地高层联席会议,明确提出今后要“抓大放小,回归本位”:所谓抓大,就是要集中精力探索城市经营和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策划实践;而放小,则是指舍弃工作室原本十分擅长的地产策划和大盘项目;所谓“回归本位”,则是要工作室积极应对战略时代的到来,真正担当起一个本土战略机构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在工作室2003年初的全体大会上,王志纲再一次全面论述了工作室一以贯之的生存之道。
工作室从开创到现在,一转眼已经快10个年头了。站在今天,回望过去的八九年,我们就不难发现孰是孰非的关键所在。所谓十论工作室,就是谈十个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有点形而上,好象比较虚,但就是这个“虚”,决定了我们“实”的力度与厚度。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会迷失方向;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会在偶然中成功,但在必然中被消灭;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不能成为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没有这个“虚”,我们工作室也许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在未来与时俱进,不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凝聚力和会当凌绝顶的气概和能力。
快与慢
大家知道,今天中国的企业界一片高歌猛进、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人人恨不得一夜之间成为比尔·盖茨,一夜之间就成了巴菲特,一夜之间就成了所谓的麦肯锡。许多老板都信奉一句话,就是“做不大不做”。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浮躁之气笼罩着整个业界。什么叫快?什么叫慢?谁都想快,但真正的快是什么?回顾工作室近10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我们走得较慢。但是这些年来,有多少风光一时的“仁人志士”如今都已成为新鬼冤魂?又有多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师们都成了过路英雄、泡沫神仙,一个个被淘汰、消灭了,有的还成了笑柄?
我常说,在策划界,我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是以谁为荣?坦率说,以我们为荣。我们的“荣”,带旺了这个行业。而他们的“损”,却会直接涉及到我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尽管如此,我们却经历了枪林弹雨,走到了今天。蓦然回首,真有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我们不仅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稳固,而且在企业界,甚至在政府那里口碑越来越实在,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首先是有赖于我们工作室的全体员工们努力工作、勤奋上进的敬业精神,大家就像珍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维护工作室的品牌。
另外,就是工作室坚定不移地把握好“快与慢”的平衡和节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海”。很多问题就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但前提是方向一定要正确,不能走错路。我们要帮别人策划,就必须先策划好自己的发展路径。
所谓的“快与慢”,就是说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不浮躁;在一个追求短线的时代,我们追求长线;在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时代,我们追求超越俗世之“虚”。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我们追求的不是多赚几个钱,成为亿万富翁,而是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社会真正的商业思想库。也就是说那些这个社会、同这个现实恰恰不相吻合的东西,就是成就我们的法宝。经过近十年的龟兔赛跑,兔子全死掉了,乌龟终于快到终点了。
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今天企业界重视我们,同行不敢小看我们,政府开始重视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一如既往、辨证地处理好“快和慢”的发展关系。
当然,这个问题也涉及到每一个人。在工作室,有人成长得快一点,有人进步得慢一点。但即使是快的人,没有三年是不可能登堂入室的。工作室的育人模式相当独特,它不是短平快地培养班长、排长、连长的机构。跨栏、投手榴弹、拼刺刀等使用蛮力的技艺,三个月就可以培养出来。工作室要培养的是团长、师长、军长、将军、元帅,没有三年可能吗?快的三年,慢的五六年,有的像铁树开花。
大凡在工作室能够经历十磨九难而最终出窍的人,一般都有几个特点。第一,对工作室始终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第二,对工作室的社会形象不遗余力地维护。第三个,出门在外有活干的时候决不偷奸耍滑,作奸犯科。说实话,就是这些东西获得了客户高度的认同。凡是违反这三点的人没有一个会得到客户的认同。
工作室谁能不能当项目总监,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客户认不认你。如果客户不认你,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用。客户认定的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是:如果你坚决维护工作室的形象,客户会非常尊重你。如果你吃里扒外,诋毁工作室,客户会鄙视你,告发你,最后像扔破抹布一样把你给扔掉。这是工作室一个最大的特点,因为人家买的是工作室这样一个强大的品牌,而不是买哪一个人。这也是工作室能够生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快”与“慢”要辨证、历史地看,一味图“快”,很容易陷入浮躁的险地,许多企业,许多老板就是急于快发财、快致富,最后沉沦到江湖之底,再难浮出水面。凡是成功的人都属于“慢”的行列,但这个慢最后却成了快,后来者居上。
虚与实
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存在“虚与实”的争论,我们就在这种争论不休的旋涡中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江湖上攻击我们最多的言论就是说我们王志纲工作室只会玩“虚”的,不会做“实”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我们的一些员工也出现了动摇。
大家之所以颇感困惑,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凭我王志纲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要跨半步一步简直易如反掌。西安高科的老板段先念,我们初次合作时就对我说:“ 王老师,能不能这样,我们出钱,出批文,出所有的关系,而你们出策划的同时,多跨半步,帮我们操作。挣了钱大家分,我相信一年下来,你们的经济效益一定比现在好。我希望我们能强强联合。”
如果换一般的人,马上一个响头就瞌下去,谢谢老板栽培,终于找到明主了。面对这个诱人的绣球,我自然非常感谢段先念先生对我们的深情厚意,但我却没有半点的受宠若惊,而是平淡地婉言谢绝了,因为纵横江湖以来这样的事发生若干起。我诚恳地对段总说,这既不现实,也不合适。如果我们接受了加盟邀请,就违背了我们当初创建工作室的本意,我们就再也不是一家有影响力的咨询策划公司,我们再也无法真正享受到“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我们也就不可能再创造一座座丰碑,那我们就不是商业思想库,而仅仅是一家会赚钱的专业公司。
我曾多次说过,我这人并非天生与钱有仇,但是如果让我为了钱而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钱而放弃自己天马行空的自由,为了钱而抛弃自尊、自立与自强,为了钱而扔掉创立中国商业思想库的初衷,那我绝对不干。因为,如果那样中国会多一个二三流的老板,而失去一个一流的策划人、战略家。所以我才说,我这人天生不缺钱花,但也挣不了大钱,金钱于我只是顺带的结果。
此外,如果我真的禁不住诱惑而往前多跨一步,那么工作室很快就会散伙。因为虽说只多跨半步,但整个工作室的理念却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以前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大家加盟工作室是为了建立商业思想库添砖加瓦,而现在一切都烟消云散,每个人心里、眼中都只有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赚钱。如此一来,每个策划总监就会搭建一个专业的班子。要不了多久,他们手下的人就会跳出去,克隆一套操作流程,自己当老板,很快大家彼此之间就会大动干戈、兄弟相残。为什么,这么多年了,离开工作室的员工没有成为我们自己的对手,这与我们现在的企业文化与根本理念始终没有动摇有关。
过了这八年,再回头来看,我们才发现,这个“虚”才是社会最需要的,它是添加剂,它是催化剂。当然这个“虚”并不否定“实”。我们强调的只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能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