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放/文
忆“灶堂”岁月,风华正茂……
午餐时间,
王老师和上海公司的同事一起到交大的学生食堂体验了一把。“看今朝、忆往昔”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王老师饶有兴致地讲起了半个月前的一段趣事。半个月前,应银川政府的邀请,他为银川市的几套班子及副厅级以上干部做报告。报告会毕,一个人冲上来激动地握着王老师的手称自己是王老师的“老同学”,王老师一时间无从记起,这位人大主任说自己是兰大78级历史系的,王老师可能不记得他但他却很清楚的记得王老师。
呵呵,是在篮球队吗?是在文工团吗?王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暗暗地想,早听说王老师上学的时候多才多艺,尤其是篮球,哈哈。这位人大主任的回答却让人大跌眼镜。“我们在一个灶吃饭,文科灶!”。原来是一个灶堂吃饭的兄弟。他清晰地记得的是当年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在灶堂里排队打饭的王老师,与众不同。后来又来了很多王老师当年的校友,奇怪的是,不约而同记起的都是王老师当年在文科灶排队打饭的镜头。中国人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看来很多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与吃有扯不断的联系。
牛肉面里捞出的“改革史”
王老师当晚与银川这几位校友,一同回忆起了当年的灶堂岁月。大发糕、苞米馇子粥、钢丝面(象钢丝一样硬的面),当年的日常食谱。最有趣的就是稍微有点可能就是在周末的时候出去打个牙祭,吃上一碗牛肉面,2毛7一碗(一般的人一个月可以改善一回,王老师一个星期可以吃上一碗,比较起来王老师还是很幸福的嘛!)。说起这个吃牛肉面,大家一致认为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把面全部吃完之后,大海捞针一样的捞汤里面的牛肉,那是个专注的过程、幸福的过程、焦灼的过程!
从78年到82年王老师乐此不疲地捞了4年,计划经济时期控制物价,不准随意涨价,牛肉的数量就经历了从5片到1片,再到了82年就连肉丁都没有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说,“当统治者再也无法统治,当被统治者再也无法接受统治的时候,革命就要来了!”。牛肉捞不到了,革命来了,市场经济的物价改革开始了,从2毛8、到3毛8、到5毛8、到现在的5元钱一碗,牛肉面涨价了,牛肉又开始变的大块大块的了,从1块牛肉到5块牛肉到更多,你可以选择吃上一碗2块8的简装版,也可以吃上一碗5块钱的满嘴留香的全家福,市场经济随行就市。苦难是所大学,拿筷子捞牛肉,就这么捞出了一部市场经济史、一部改革史。
从“灶堂”时代到“食堂”时代
25年了,王老师重走“长征路”,看着今天的大学食堂,慨叹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灶堂时代,最重要的是“灶”,也就是大师傅烧饭炒菜的那个火头,当年文科灶排队打饭,望眼欲穿盯着的都是这个灶,等待的焦灼不亚于牛肉面里捞牛肉,但是当可口的饭菜从灶里装进饭盒里,就完成了灶和灶堂的使命,广大食客心满意足。而今的食堂时代,不但有饭菜区、面食区、冷饮区一应俱全,舒适的环境,完备的功能,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一边吃饭一边看世界杯,甚至不吃饭叫上两杯咖啡天南地北的侃上一回,食堂不仅仅是吃饭,多了很多重体验的意义,看来体验经济也是无孔不入啊。
25年物价也涨了几十倍。由此王老师又想到了一段趣事。20年前,王老师初到广东,第一次打饭的经历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尤其是“索非亚罗兰”对王老师讲过的那句话。饭堂里打饭的是一个索非亚罗兰一样漂亮的广东女孩,“Ya men mu kao mu”(1块5毛5),当时的王老师完全不理解索非亚罗兰的这口流利的广东话,后来经旁人指点知道了原来是1块5毛5的饭钱,可能王老师天生就是美食家,所以很多印象深刻的记忆都与吃有关,到现在王老师讲得最标准的广东话依然是这句。不过事过境迁,当年1块5毛5的这顿饭放在今天至少要15块钱才搞得定了。物价涨了10倍,社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货膨胀是必然的,物价和人们的收入就像龟兔赛跑一样,兔子跑到前头,就不会出问题;乌龟跑在前面,通货膨胀也就出现了。
将记忆中的这些节点的信息连起来就构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一幅历史的画卷,何等的精彩,何等的耐人寻味!珍惜经历,因为经历是笔财富。
结语:
策划就是生活,其中的含义深几许,这次王老师又给我们上了栩栩如生的一课。看似“不理朝政”的吃、喝、玩、乐,其实奥妙全在其中。面对生活,且行且珍惜,只要有心就能与智慧相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