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作文“诗歌除外”的背后

(2021-12-14 10:29:23)
标签:

高考作文

诗歌除外

高中语文教学

鉴赏力

深层问题

高考作文“诗歌除外”背后

刊发于《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年第10期

  高考作文“诗歌除外”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是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对现代诗缺乏应有的阅读面,并且普遍不具备对现代诗应有的鉴赏力;现代诗课堂教学诗味十分寡淡,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教学难点和薄弱环节;大多数高考阅卷教师由于对现代诗鉴赏力欠缺,而无法对诗歌作文作出准确的评判。要改变“诗歌除外”的尴尬局面,教师首先要会赏诗、多读诗、能写诗,有效开展现代诗的阅读和写作指导,呼吁高考作文真正落实“文体不限”

关键词:高考作文诗歌除外现代诗鉴赏力 



高考作文“诗歌除外”的背后
    
高考作文“诗歌除外”的背后




语文教学名师、著名杂文家王栋生老师今年年初发表《诗歌怎么能“除外”》一文,再次引发学界对高考作文是否“诗歌除外”的讨论。其实,这样的讨论大约从20世纪末开始,到如今一直就没有间断过

讨论不仅在语文教学界进行,甚至还扩展到文学界等其他领域,引起一些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参与。比如2009年11月,在江苏省首届中小学诗歌竞赛颁奖大会上,时任江苏省文联主席的顾浩先生在讲话中就公开表示“在文体上要求‘除诗歌外’,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1其观点受到不少学者和作家的强烈支持。

些年,在各方呼吁下,一些省份的高考作文题逐渐去掉“诗歌除外”的附加要求2015年以来,全国高考卷作文题也不再标明“诗歌除外”。而北京市高考语文题从2014年开始增加“微写作”,之后有数年则明确提出可以写成一首诗。虽然“诗歌除外”的惯例已被打破,但一些省份的高考作文题至今仍然明确要求“不得写成诗歌”这说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也预示着相关争论还将持续下去。

一、关于“诗歌除外”的两种不同声音

大致梳理关于“诗歌除外”讨论中的反两方意见如下

主张不应将“诗歌除外”的人主要认为,孔子早已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是诗歌的国度,诗教是一种十分深厚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一方面在课堂上引领学生鉴赏诗歌,另一方面又在考试中将“诗歌除外”。比如王栋生老师就认为“这个‘诗歌除外’把先前的‘诗教’打得魂不附体”“许多学生就这样远离文学和美”“因为那到处都看到的‘诗歌除外’,消灭了他的趣味,也让他对语文教育产生怀疑”。2张志先老师也认为,除诗歌外’)让人有诗歌‘不入流’的错觉”“既然高考作文排斥诗歌,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又如何能保证高质量的诗歌教学任务?现实教学中,往往就会形成‘不考,不教,不学,不读’的尴尬局面”。3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钟陵教授表示,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语言素养都非常有利,而这些素养要求都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诗歌就具有选拔人才的作用。“历史上很多伟人都爱写诗,因为他们拥有蓬勃的激情和崇高的志趣。所以,高考作文人为割断孩子对诗歌的追求是不科学的”4

而主张应该将“诗歌除外”的人认为,诗歌写作的要求比较高,让学生在考场上去写诗他们很难有很好的发挥;同时,诗歌的优劣缺乏明确的客观标准,大多数阅卷教师对诗歌作文不好评判,这样便会影响考试的公正性……比如著名文学评论家谢冕教授就曾说过:“我不赞成诗歌答卷,尽管我是研究诗的。因为诗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也是一种很自由的文体,它注重的是欣赏者、受众的联想这样的一种文体,没有标点符号、不断句都可以,所以你无法考查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5著名文学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指出“我们不提倡用诗歌答卷,因为在考场上很难把诗歌写好。”“诗歌很难做比较,不容易评价,所以江苏省直接规定不允许用诗歌答卷。”6南京大学丁帆教授也说“我不太主张用诗歌答卷,因为诗歌答卷很难切题,尤其是现代新潮诗,它有多义性和多元性,很难判断它是否切题。”7

以上两种声音针锋相对、势均力敌,各有充足的理由。

二、“诗歌除外”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在此我并不想讨论高考作文究竟是否应该对诗歌全面解禁,只想探讨“诗歌除外”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高考作文之所以将“诗歌除外”,主要是因为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在理解和鉴赏方面对教师的审美素养要求更高,而且相当多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感觉到,现代诗其实比古典诗更难把握。因而,如果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写了诗歌,尤其是写了现代诗,客观地说,大多数老师是无法作出准确评判的。这样的深层次问题,其实高考是否将“诗歌除外”更值得我们重视,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如何评价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相当多的语文教师缺乏对现代诗应有的阅读面和鉴赏力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是最早成形、发展最为充分、成就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具有其他文体难以比肩的崇高地位。因而从古到今的读书人,一般都会背诵熟记几首乃至几十首古诗。然而时间推移到现代,古典诗歌随白话文兴起走向式微,代之而起的是新诗或者现代诗。现代诗虽然与古诗都被称为诗,但是由于其文体发展的不成熟以及诗歌批评的不成熟,至今未能取得与古诗比肩的地位,甚至其成就也远远不如小说、散文、戏剧等。这种情况使现代诗的地位和影响大为下降,喜欢读现代诗的人远远没有喜欢读古典诗的人数多,语文教师与大多数读者一样,自然也不会对现代诗高看一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诗如今越来越小众化,或者说已经被读者边缘化了,不仅读者比散文、小说的受众要少得多,甚至读者几乎也就限于诗歌写作者范围内,于是有“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说法。

此同时,近几十年来诗坛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乃至乱象,也时不时在读者中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人们对现代诗产生了一定的偏见。人们对当今诗坛的基本认知与印象是,山头林立、流派纷呈,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说各话、自言自语,呈现出一种无主潮、无秩序的状态。诗歌界在自己的圈子里制造了诸多主义、流派和概念,诗歌写作常被认为是诗人的自我宣泄和无病呻吟,而与社会大众失去了应有的精神共鸣。现代诗歌在思想内容上越来越远离大众、远离现实生活,甚至失之于枯燥与浅薄、粗鄙与恶俗、狂躁与迷乱8,而在艺术形式上也越来越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乃至装神弄鬼,失去了诗歌艺术应有的审美品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现代诗完全失去了诗教的神圣地位,人们不再认为诗歌是文学殿堂上璀璨的明珠,也不认为写诗是多么严肃的创作活动语文教师自然也难以对现代诗产生敬意。

另外,现代诗总体上“晦涩难懂”,为大多数读者的阅读设置了障碍,自然也让语文教师望而却步。在人们的感觉和印象中,古典诗歌究竟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当今读者对其理解并不存在过多的困难即使像李商隐那些难解的“无题”诗,对其阐释仍然是有迹可循的。而现代诗歌对中国古典诗却并没有多少传承,而是受西方近现代诗歌影响巨大许多诗不仅表达的思想情绪令人费解,而且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离奇古怪,让大多数读者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海子大概是当代诗人中最有知名度的一位了他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中学课本,他的诗集大约也能算得上是畅销书。然而,即使是经常读诗乃至写诗的人,恐怕也未必能完全读懂他的诗如他有一句著名的诗:“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谁能说清楚,“万里无云”与“悲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晦涩难懂”成为现代诗的代名词,别说是普通的读者对其十分隔膜,就是一些著名的作家、诗人乃至诗歌评论家,也常说自己读不懂。《文学报总编、著名作家陈歆耕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到自己受邀为一个诗歌征文活动评审作品,然而他感到“很多诗句,晦涩难懂,往往反复看好几遍,也无法揣摩透其文字背后究竟深藏着什么样的诗意”。他担心自己的鉴赏能力有问题,“就与另一位同样担任评委的老诗人交流看法”,老诗人居然“也有同样的感觉”。由此陈歆耕发出感慨:“我们一定要反思诗歌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如果大家都以‘晦涩难懂’来显示‘玄奥深刻’‘佶屈聱牙’来代替‘朗朗上口’,现代诗怎么可能有什么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很难走向大众。”9总之,现代诗的“晦涩难懂”阻挡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也让语文教师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谁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诗人设置的语言迷宫中呢!

最后,高考“不考”诗歌的指挥棒作用,也无疑让语文教师失去阅读和鉴赏现代诗的动力。

由于上述几方面原因,大多数语文教师对现代诗敬而远之,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去阅读他们对现代诗的阅读量,仅限于上大学时现当代文学课堂上老师讲过的那几首,以及中学语文教材上选编的那几篇课文,除此之外便不再愿意知道有什么诗人、什么作品了。语文教师对于现代诗没有足够的阅读面,平时自然也就不去鉴赏或揣摩现代诗的特点,久而久之便对现代诗越来越隔阂,有关现代诗的知识也越来越有限,最后也就越来越缺乏对其应有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现代诗的教学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时的教学中,教师常认为文言文、论说文等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其实,现代诗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只是被大家普遍忽视了。文言文主要难在语法结构,论说文主要难在逻辑推理,而现代诗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与古诗相比,现代诗文字上生僻字词较少,语言相对通俗平白,也很少像古诗那样使用典故,因而表面上看似乎要比古诗容易理解。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人人都认识的文字所组合成的诗句,往往由于诗人创作时过于个性化、情绪化,其思想含义十分不确定或存在多义,又由于大量运用了诸如象征、隐喻、暗示、反讽等表现或修辞手法,则更加让人猜不透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古诗从题材、内容上可以十分清晰地分为若干类,比如山水诗、边塞诗、羁旅诗、咏物诗、闺怨诗等等,一般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或主题,按其类别就可以大致圈定,差别只是不同诗人写作时的具体背景或心境。而且古诗在艺术形式上也早已十分成熟乃至精致,诗中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一般也都是一目了然或相对确定的,不会让读者耗费精力地去猜哑谜。即使教师对个别古诗的理解有困难,备课时只要随便翻一下相关赏析的资料,一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现代诗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内容到形式都缺乏成熟乃至成形的规范,作者的写作思路、意图往往难以捉摸,而意向的随意、散乱、多义或含混更为突出要把握其语感、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语文教师普遍会感到力不从心。另外,由于现代诗的创作以及理论研究总体上都不够成熟,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至今都未能形成一定的创作和学术规范,因而对其权威性阐释、赏析的资料也就非常少教师如果在备课时发生困难,所能使用的参考资料大约也就仅限于《教师教学书》,除此之外便几乎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资料。

以上方面因素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语文教师普遍感觉到现代诗在课堂上不好教,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也是基本上不会教。大多数教师对于应该如何教授现代诗心中无数,不过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或者拿着《教师教学书》机械地照本宣科,不像教其他文体那样胸有成竹、驾轻就熟,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的发挥。同时,高考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与“怎么考,怎么教”,始终是许多学校和教师坚持的教学原则,既然高考作文明确规定“诗歌除外”,甚至文学类阅读也是将“诗歌除外”,教师又何必在现代诗教学上花费那么大气力呢!因次,教师对现代诗教学普遍不够重视,备课以及上课往往也是应付差事这样便造成现代诗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高考规定不考现代诗,加之课堂上感受不到现代诗的魅力,因而学生其实也是不爱学现代诗,认为即使学了也没有多大用处。现代诗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一般都不大,同时又不像其他课文那么重要,教师即使对其不重视也不会造成多大后果,于是现代诗教学便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各种语文教研刊物上鲜见讨论现代诗教学的论文,各类公开课、示范课也少见授课者去讲现代诗现代诗如同一个弃儿被人遗忘。本来现代诗是教学上一个显而易见的难点,由于学界普遍忽视其应有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教好、教坏无人过于理会,于是它作为教学难点也就被人们普遍忽略或遮盖了。

“诗歌除外”不仅造成课堂教学缺乏动力,也让好多教师不愿意去对学生的诗歌写作进行引导,甚至个别教师对喜欢写诗的学生还产生了不该有的偏见。王栋生老师对此了这样的描绘:“有学生平时爱写诗,语文教师便会像看到了一个蠢货似的,用鄙夷的语气告诉班主任‘不考诗,他偏要写诗’。”10教师对现代诗的观念发生如此大的扭曲,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诗歌阅卷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教师普遍缺乏对现代诗应有的鉴赏力,加之课堂上对于现代诗的教学也是力不从心乃至敷衍了事,因而高考作文如果放开诗歌写作,便会给评卷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高考评卷者,其实大部分还是从一线教学岗位抽调的教师。

宋鹤老师认为:一般而言,选择在考场上写诗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诗歌写得非常好,坚持要写;另外一种是时间紧,来不及写作文,就以‘诗’来充数。11评判诗歌作文试卷,对于真正懂诗、对现代诗有着较高审美能力的评卷教师来说,无论学生所写是真正的佳作,还是充数的平庸乃至失败之作,他们都可以毫不费力地鉴别出来。然而对于鉴赏力较弱的评卷教师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对于佳作他们看不出好在什么地方,对于失败之作他们也看不出差在哪里。现代诗文体本身的复杂性,也加大了诗歌作文评判的难度,评卷教师会因审美水平、个人好恶的不同,而对同一首诗的看法大相径庭,其分歧也远远高于其他文体。如果是学生平时的写作练习,对其评价悬殊较大倒也无伤大体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几分的差别就可能决定一个学生的前程因而对诗歌作文的评判,便无形中上升为是否公平、公正的问题。诗歌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和要求,现有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显然无法直接套用到诗歌上,但一时又很难为诗歌作文搞出一个明确的、客观的标准,于是评卷教师就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去打分。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尤其是阅卷教师普遍无法准确评判诗歌作文的原因,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同时也为了免去阅卷面临的复杂问题,不少地方的高考题才只好年复一年地将“诗歌除外”。综合各种因素来看,采取这样一种生硬的办法来解决评卷问题,也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

下段发表时删除

但这样的一“除”了之,却引来了学界内外旷日持久的争论,各方的意见不仅集中在高考是否应该将“诗歌除外”这个焦点问题上,而且也由此引发对整个语文教学界的质疑乃至声讨。例如,特级教师、著名作家徐晓思老师在《“除诗歌外”除去了什么》一文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广大教师懂诗、写诗、喜欢诗吗?据我所知,教师的素质目前远远跟不上的。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老师中,有几人能读诗写诗的呢!老师都不会写诗,能教出更多的学生(自学成才的例外)写诗吗?”“判卷老师都懂诗歌、会写诗歌吗?如果他们的诗歌素质参差不齐,那不是糟蹋了诗歌,糟蹋了学生了吗?”“出高考语文卷子的教授专家老师们的诗歌素养可能就不高,或压根就不懂、不喜欢诗歌,本身就没有诗歌(新诗)审美的基因和文化经验,他敢不说‘除诗歌外’吗?”“能够有权利编教材编者懂诗、写诗、喜欢诗吗?他们的诗歌审美没有老化吗?所编选的诗歌都是诗吗?或者说都是能够作为学生示范的诗吗?”12徐老师质疑、批评的矛头,不仅指向一线的语文教师、高考评卷的教师,还指向了高考命题专家乃至教材编者,如此激烈而又打击面广的言辞,必定让不少同仁心里不舒服。但他的确道出当今语文教学界普遍对现代诗存在着隔膜,不仅从事教学以及高考阅卷的一线教师对现代诗的鉴赏力相当薄弱,就是命制高考试卷的专家们、教材的编写者,恐怕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而高考将“诗歌除外”,实在是语文教学界的一个“难言之隐”,其中包含着业外人士无法体会的无奈和尴尬。

、如何改变“诗歌除外”所带来的尴尬局面

教师要会赏诗、多读诗、能写诗

虽然现代诗总体上没有其他文体所取得的成就高,影响也没有其他文体那样广泛和深远,但它毕竟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体,无论从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来考虑,还是从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来考虑,语文教师都是无法绕过现代诗的。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补充和完善现代诗知识的重要性。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诗鉴赏知识。教师要熟悉现代诗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了解现当代诗坛出现的重要诗人及作品,尤其需要掌握现代诗语言的“陌生化”、怎样分行、是否需要加标点等常识。与古诗相比较,现代诗最大的不同,除主题常常具有模糊性、多义性而外,更多的是在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方面。这是因为现代诗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西方象征主义、英美意象主义等文学思潮或流派的影响巨大,而这些西方诗歌的总体特点,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就是“晦涩难懂”。所以中国现代诗从内容到形式,除少部分继承了民歌的特点之外,大部分都与西方诗尤其是现代派诗风格相近,而与中国古典诗相距甚远。为此梁实秋先生曾经有言:“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13这样的说法虽不免偏颇,却确实道明了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诗歌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阅读中国现代诗时,不妨也阅读一些外国诗歌,这样便会感受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尤其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现代诗突出使用了隐喻、暗示、象征、反讽、通感、矛盾修辞等手法,初读时常常令人费解或不知所云,读多了自然也就有了感觉和收获。

其次要有一定的现代诗阅读面。中国现代诗虽然总体上没有像其他文体取得比较显著的成就,但不同的时期仍然还是产生了一些成就斐然、影响较大的诗人及作品,如果平时能注意读一些他们的诗,慢慢就会积累起对现代诗的感受和经验。至少教材上选编了作品的那些诗人的诗集,比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 青、臧克家、贺敬之、穆旦、余光中、舒婷等人的诗集,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他们的作品基本上代表了现代诗最高水平。同时,鉴于中国现代诗与西方近现代诗歌之间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妨也读一些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比如歌德、海涅、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泰戈尔、艾略特、狄更生、聂鲁达等,他们对中国读者以及诗人创作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再次教师自己也能拿起笔去尝试写诗。语文教师写诗,主要意义不在于去做一个诗人,而是通过亲自尝试,打破诗歌创作的神秘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亲身体验一下诗歌创作的复杂过程。也只有通过自己去试写,才能检验平时对现代诗的阅读效果,从而加深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的深入理解。实践证明,写过诗与没有写过诗的语文教师,其对诗歌的感知和把握是有很大不同的就像能写下水作文的教师给学生教作文,教学效果必定会超过不会写、没写过文章的教师。教师只要能经常性地阅读现代诗,尽可能地掌握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并且自己也能有兴趣试写一点现代诗,必定会全面有效地提升对于现代诗的审美水平。

教师要有效开展现代诗的阅读指导和写作指导

一是需要端正对现代诗歌的态度认识到现代诗与散文、小说、戏剧等一样,仍然是现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无论高考是否将“诗歌除外”,现代诗从根本上说仍然是社会、文化、文学等发展的产物,要全面了解现代文学的风貌,就必定绕不过诗。同时,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正是充满诗意的年龄,他们的生活、阅读、人生体验中也不能没有诗,引导他们阅读现代诗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性情,从而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诗歌之美,而不是将他们与诗歌隔离起来,使他们的精神趋于粗鄙和猥琐。

二是现代诗课堂教学需要保持应有的水准。既然课程标准明确将现代诗列为教学内容,对其所做的课堂教学也就难以回避,更不应该被有意无意地弱化。而现代诗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地备好课,也就是在课前充分地占有各种资料,以便增强对作品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切实克服以往一遇到现代诗就照本宣科、敷衍了事等不足。同时,在教学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真正从阅读和讨论中感受到现代诗独有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现代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对爱好诗歌写作的学生加以指导。学生练习写诗,有助于提高其思维品质,尤其是诗歌写作要求用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更能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一个爱好写诗的学生,其作文整体水平应该不会差,而且写诗其实也会促进对其他文体的写作。因而教师需要爱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能对学生的诗歌创作给予正确的引导,乐于点评他们的作品,让学生从诗歌写作中获得多方面体验和收益。

呼吁高考作文真正落实“文体不限”

作为一种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文学样式,现代诗不仅与古诗有同等重要的审美意义,而且也与小说、散文、戏剧等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审美意义。因此,以高考为代表的各类语文考试,不应该将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排除在外,而应该真正做到“文体不限”、一视同仁,为诗歌作文留下一席之地。其实,仔细分析学生在考试时的心理状况以及真实水平,高考作文即使将诗歌文体完全放开,在考场上采用诗歌方式写作文的学生仍然不会多,而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以至个别。一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该都是理性的,好多作文题由于材料或主题的限制,采用诗歌体裁其实无法下手去写,因而压根儿就不会违背常情逆势而动,而只会选择十分切题的文体去写。二是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用什么体裁去写都会有较大的困难,假使用诗歌勉强去写,仍然也会破绽百出,一般很难“骗”得过阅卷教师。三是针对目前阅卷教师普遍无法准确评价诗歌作文的实际情况,不妨特意组织或对诗歌有相当鉴赏能力或有现代诗写作经验的教师,在阅卷时临时组成诗歌作文评审组,可以较好地解决对诗歌作文的评定问题。这样虽然多了一点麻烦,但是意义却十分重大,不仅能够消除长期以来高考作文“诗歌除外”的尴尬,而且也较好地回应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师现代诗鉴赏和评判能力的质疑。

 

注释:

[1][4] 李水兵:《高考作文该不该为诗歌开禁》,《高中生之友》,2010年第8期,第10-12页。

[2][10]王栋生:《诗歌怎么能“除外”》,《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3期,44-45页。

[3] 张志先:《“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高考作文要求值得商榷》,《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年12期,第60页。

[5][6][7] 桑哲:《工具与人文相合  文学与人学统一》,《现代语文》,2006年第4期,第5页。

[8] 杨守森:《走向沉沦的中国当代诗歌》,《东岳论丛》,2009年第10期,第67-75页。

[9] 陈歆耕:《各打五十大板》,《 光明日报 》,2013年3月1日,第16 版。

[11] 宋鹤:《浅谈高考作文“诗歌除外”的必要性》,《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3期,第21页。

[12] 徐晓思:《“除诗歌外”除去了什么》,《语文考试研究》,2009年第7期,第9页。

[13] 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1931年1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