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看好作品,更要看我的差作品。舒与《建筑&艺术》的对话
(2014-06-18 22:44:23)
a+a《建筑&艺术》-舒勇
1.
首先将艺术视作自己的信仰,因为信仰无敌,你有了信仰的力量,你才有勇气和力量去克服种种困难去实践你的艺术梦想,创作各式各样的作品。在艺术门类中我没有特别对哪种门类有偏好,这是由自己对艺术的态度决定的。我的艺术态度就是在不同的语境中用最有效艺术形式干预社会,最终让艺术影响社会。 当然在艺术的创作中我喜欢互动。因为通过互动,让外界的力量帮助我脱离惯性的轨道,以及个体狭隘和偏执,从而改变作品,增加作品的能量,参与社会的建设。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经过互动的艺术作品,不算一件完整意义上的作品。
2.
用自己特有艺术方式有效的干预社会,介入社会,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增加艺术的能量,同时让这个世界变得有温度可触摸。
3.
创作公共艺术肯定要比一个人画画或者独自创作要困难很多,因为只牵涉自己时,自己就可以完全把握整个创作状态以及创作结果,当你将创作语境放在公共层面时,自己就根本无法控制创作状态和创作结果。很多时候有站在悬崖上的感觉.你需要与各界的合作、妥协以及博弈。处理不好作品就会南辕北辙.很多时候你的创作是由公众决定的。并非由你决定,而公众又是由具有极强个性的个体形成。用俗话说这就是众口难调。尤其是让普通群众参与创作时,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很难按照我的计划和要求去参与的,他们经常会让艺术创作变得面目全非,甚至让作品失败。当然也因为难度让我更喜欢公共艺术的创作,相对于按部就班,我更喜欢意外、更喜欢挑战。
4.
我经常出国,在与外国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双方都使用肢体语言,并且彼此都会用对方的几个简单词汇来交流表达。我们总是手舞足蹈,而且都觉得明白彼此。但你问翻译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之间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真的就是鸡同鸭讲。有一次我与著名的收藏家希克沟通,我们聊了将近2个小时,他一直绅士般频频向我点头,我一直以为他听懂了我的中文,最后你才发现,他的点头只是一种礼貌,因为他基本不懂中文.另一方面,西方人很热情,他们总是很想主动去了解你,但最终的结果是他很难真正地了解到你。文化差异就是一道天然的鸿沟,因此,我特想做一件反映东西方文化距离和差异的作品。我经常会收到老外的英文信件,看到这些英文字就头疼,但又想知道信件的内容,于是就条件反射的用谷歌进行翻译,然后就知道了一些大概信息,但如果想更深一步准确地了解的话,就出现障碍了。其实,西方人收到中国邮件或看到中国新闻时,他们也是第一时间通过谷歌来翻译,前几天碰到《非凡之旅》的创始人,我跟他讲到这件作品,他认为很有趣,有共鸣。他说他在跟中国做生意,也经常收到中文信件,他的第一反应也是拿谷歌来翻译,虽然翻译的内容不完善、不完整,但他朦胧中能猜到一些信息,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用这种方式第一时间来获得信息的,这种共同的经历是我创作的源泉。
威尼斯是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与之前的创作语境不同。我必须要站在国际化背景中去创作,其次,谷歌作为搜索工具,兼具翻译功能,它本身早已超越了其功能、范畴。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同时它也延伸出很多文化,包括搜索文化。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谷歌代表着一种西方的价值观及文化,它进入中国受到阻力,遭遇被屏蔽。这本身就是东西方价值观差异且博弈结果。
从表面上看,这个世界越来越一体化,尤其在互联网的链接下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但是,你会发现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悖论:我们的鸿沟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远。“防火墙”、“墙”都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翻墙”才能了解到更接近真实的东西。“墙”无时无刻不存在。因此,我想用“古歌砖”作为基本材料搭建一座“墙”来反映东、西方文化的鸿沟,证明这堵墙一直存在于我们周围。这也是我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5.
这件作品的确更倾向于观念的表达,作品形式本身很简洁、简单。它直接以谷歌这样一个具体翻译软件作为技术支持,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为基本背景,再以威尼斯为互动平台将观念表达出来。这件作品是要站在一个国际化平台上来实现与世界观众的互动,之前的互动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参与的。这次作品,既有中国人参与也有外国人参与。在作品创作前期,我通过国内的中国人来互动,但当这件作品到达威尼斯双年展后,世界各地来参观的人都会与它产生互动。观众会觉得这些似懂非懂的文字很有意思,在这件作品中我将阅读放大成为一种互动方式,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阅读中去探索作品本身的意义。整个阅读过程中让我们真切的体验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件作品集中呈现并放大了这种差异,将谷歌翻译的并写成书法的各种文字词汇定格,铸进透明的砖里,形成特指的古歌砖,再用古歌砖砌成一道墙,打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的文化景观,出现在威尼斯现场,展现给世界观众是种熟悉的陌生然而在这种陌生中,观众体验到却是最熟悉的无趣和无助,甚至莫名其妙,直至失语。这时你会猛然发现很多结果一开始就已注定。同时我希望古歌砖可以成为一个特指的观念名词。
6.
这或许与我的性格有关,我天生就喜欢互动,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一种非常简单的、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的方式里。设低门槛,通过大家参与和互动,让作品发生裂变和质的飞跃。因为我觉得,作品的力量,文化的含量,会因为每个人的参与而叠加。个人再强大,也只是一个个体。一滴滴的水,能汇成海洋。所以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参与,让艺术变成一种公共行为,再通过这种公共行为彰显出一种公共特性,来制造、发现、体验共鸣。
7.
社会是多元的,思想、认识也是多元的,除了类似勾股定理这样的铁律性知识和思想能被人类广泛接受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被尊为经典的学术和思想不被所有人认同。即便是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他的儒家学说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到现在也同样有人批判,有人争议。艺术家也一样,不是非要所有人认同,因为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不被认同也是一件好事,起码人们会关注、思考你的东西。任何新东西出现时,都会伴随争议和质疑,但争议和质疑确实是让社会和自己进步的必然过程。现在经常想,如果哪一天我的作品不再引起社会的争议,可能也正是我创作力枯竭的标志,对社会麻木不仁的标志,那时候也应该是我停止艺术创作的时候了.
8.
首先我不是一个偏执的人,我是一个愿意妥协的人.乐意在妥协中寻找存在的价值及生存的智慧.从作品层面来说.我的作品糅合了政治、商业、社会、媒体的属性,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我用现实的政治、商业、媒体和狂热的社会理想以及自己的身体为创作材料,创作了一件件荒诞而真实的作品,我喜欢用宏大的叙事方式,让作品现场变得气势磅薄又或者简单直接。让人在抽象、简单和复杂、似懂非懂之间,去感受和触摸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现实社会就是我的实验场所,如果将我20多年来创作的作品链接在一起时,定能让我们强有力地感受到中国社会近二十年的脉动。 了解我和我的作品不能只看我的部分作品,不仅要看好作品,更要看我的差作品。好与坏结合在一起才能系统的感知我和我的作品。
9.
接下来我会与湖南卫视合作,启动《县委大院》大型艺术项目的创作,启动《舒勇和他的社会》全球巡展,以及在巴黎、纽约等地的群展。
a+a杂志原名《建筑知识》,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刊。《建筑知识》于1981年创刊于北京,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2008年起,杂志开始调整版面和内容,并提出了a+a(architecture & art)建筑和艺术的概念。杂志现有5个主要的栏目,分别是:关注(包括室内、建筑、主题)、建筑与艺术、设计技术版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