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为CHINA功夫站台
标签:
杂谈 |
城市最佳实践区部部长
孙联生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有了桥。随着时代变化,桥的用途不单纯只是助人渡河,更有了多元化的发展。在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中心位置,一座特色花桥被南北两部分环成“合抱”之势,取城市以人为核心之意。
这座花桥最终以大方得体的形象矗立在人们的视线中,然而其背后的故事、“成长”的艰辛,却鲜为人知。实际上,世博运行初期,这座桥是颇招非议的,游客难解其中奥妙,也不知道桥的另一端还有一番天地,到了桥边都纷纷调头而走,一度导致南北客流不均的局面。北部的参展方心急如焚,也难怪他们最初把桥定义为路障而抱怨不休了。
为改善南北客流不均的状况、让桥发挥其功能,城市最佳实践区部可是煞费苦心。如今,简易的天桥已成为风景别样的花桥,桥上随处可见含苞欲放的花朵点缀在一片苍翠之上,消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看似遥不可及的距离。另有紫红色的雕塑自然地罗列在桥面,他们的动作都截取自日常生活细节,让见者顿生亲切之感。我们还在花桥的台阶上粘贴了北部案例馆的名字,配有箭头的指示,为游客的好奇心搭造了空间。慢慢的,过桥参观的人自然就多了。
参展方也加入了 “变”的队伍。大红的50个单脚托起世界知名建筑的李小龙雕塑(China功夫),沿着桥栏杆左右排开,中国红、中国功夫、中国陶瓷等元素的重合叠加,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代表佛山参展案例的陶文化“China功夫”雕塑与城市最佳实践区展馆一起形成了极其冲击力的文化景观。西安的“兵马俑”也来占位,尽一份卫士的责任,伫立在桥的两端,用颜色欢迎各位。此番场景,不仅延伸了参展平台,更是让游客惊喜连连,纷纷拍照留影,成就了最佳景点。
此外,“小白菜”志愿者、秩序维护员、以及安保人员的人性化服务也成了花桥一大亮点。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倾盆大雨,正是在他们的引导下,许多游客如潮水般流过花桥,进入北部参展区寻觅自己对城市、对美的追求。
“上桥观风景,下桥读城市。”这是实践区部新闻组通过征集从上百副对联里选出来的。这副对联独立桥头,将桥的两大好处一点即透。
在我看来,桥其实是个不用排队的场馆。古人提倡登高壮观天地间,虽然花桥的高度无法与山岳匹敌,但毕竟是有一个登高的视觉角度的。在桥上,放眼望去就能将人流与展馆轮廓收入眼中,给平淡的行走增加一笔亮色,同时还能舒缓拥挤在人群中的疲劳与烦躁。因此,这桥上的风景是必览的。
经过我们多方的努力,最初被嫌弃的天桥最终变成了美不胜收的花桥,从路障变成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亮点。
http://s4/middle/4825f2ddg909dece0bcd3&690
http://s10/middle/4825f2ddg909ded97ebe9&690
http://s14/middle/4825f2ddg909dee972a0d&690
http://s1/middle/4825f2ddg909defaf1d40&690
http://s7/middle/4825f2ddg909df0783d96&690
http://s5/middle/4825f2ddg909df18693c4&690
http://s10/middle/4825f2ddg909df2cc3b39&690
http://s12/middle/4825f2ddg909df3258b5b&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