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骨灰雕塑是生命密码的直接载体

(2009-05-01 18:20:48)
标签:

杂谈

骨灰雕塑是生命密码的直接载体

刘水

四川大地震不经意给出了许多社会和生命命题,一方面需要学会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灾区重建不单纯是建筑的简单复制和沿袭,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的再造,和对生命的态度。因此,需要建构新颖的生命价值观,这是一种文明的展示和创新。先锋艺术家舒勇用四川地震罹难者骨灰和瓦砾准备创作雕塑《生命之花》,是一次极具挑战传统观念的尝试,也让我们对生和死有了新的理解,但却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

自然灾难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渺小,在现代科技不能避免自然灾难的时候,用艺术呈现并升华苦难,未尝不是体现抗拒灾难的勇气。保留记忆的方式有许多,每个地震罹难者的生命尊严和价值都容不得亵渎,不是虚幻的说辞。任何亵渎罹难者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谴责,我们不怀疑舒勇对罹难者敬重的真性情。这是一次集体灾难的祭奠,世界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为中国地震罹难者点燃蜡烛祈祷祝福,送来遥远的同情和友情,苦难便升华为人类不屈从自然灾害的共同心愿。我们需要对死难如此艺术的表达,它让受到极大创伤的心灵得到一片宁静和恬适,让罹难者永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既是警醒也是怀念。

中国文化向来不关注个体生命,在我们的历史中,消失的生命都是用冰冷的数字呈现。《生命之花》通过死难者的骨灰指向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有人批判舒勇将骨灰当艺术的道具,实际上在这里骨灰并不是艺术的道具,而是生命密码的直接载体,是对死难者最大的尊重。其本质跟传统的火化、天葬和海葬并无不同,只转化了保存念想的方式,远不是丧葬文化革命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对生死有一种新的态度和认知的话,那为什么我们不能用骨灰做生命之花来祭奠罹难者?这种方式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我们未来骨灰的方式呢?

苦难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并不能回避。宏大虚幻的集体记忆,是对当下存在的蔑视。眼泪并不是苦难的通行证,无名也不是罹难者的墓志铭。舒勇的《生命之花》就如同活者保留罹难亲人的一张相片,摆放在案头,不同的是前者是罹难者身体的全部,它赋予了生命全新的价值。活着并活得更好,或许就是舒勇艺术再现地震罹难者的全部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