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永远的痛
裘樟荣、赵德琴夫妇来自都江堰。而上初三、年仅16岁的双胞胎女儿琦琦和佳佳现在却成了两口子永远的痛。“我最大的寄托就是两个双胞胎乖女。”赵德琴喃喃地说。
赵德琴,1988年离婚,1991年被人以打工为名骗到浙江,介绍给当地人成婚。然而倔强的她坚持了很久都不同意,最后遇到了大自己10岁、老实的裘樟荣后才怦然心动。虽然生活艰难,但老公的疼爱让不幸的她意外获得了最珍视的感情,而之后一对双胞胎女儿的降生更让她很满足。不过,四川媳妇还是挂念着自己的故土和亲人,思念老父的赵德琴终于向丈夫道出了回都江堰老家生活的愿望,没想到裘樟荣同意了,并一个人留下赴上海等地打工。“确实很累,但想到两个女儿我就觉得不累了。”裘樟荣说,虽然每年只能到都江堰与妻女短暂相聚,他却很满足。
看着衣橱里每次给一双女儿买下的两套服饰,赵德琴有些哽咽,“地震夺走了我们的幸福。”尽管家庭经济一直不宽裕,但夫妇俩除了严格要求女儿好好学习之外,都尽力满足她们的需求,主动给她们买好衣服穿,“就想让她们在同学面前体面点,不想她们再受我们受过的苦。”在女儿遗体火化以后,裘樟荣、赵德琴几乎天天是以泪洗面,“我们舍不得女儿,可却不知道该给他们怎么找到合适的归宿。”
争议之“花”
“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记者接到了远在瑞士举办个展的艺术家舒勇的电话,他为自己不能在大地震期间留在国内而感到深深的内疚,甚至为不能直接参与抗震救灾不安,他希望能做点什么。
很多天以后,记者收到了舒勇构思的“生命之花”的方案,他表示希望能够收集死难者家属自愿捐赠的遇难者骨灰,用雕塑的方式将收集的骨灰变成一朵白色的美丽的“生命之花”,然后捐献给国家级博物馆或拟建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作为对遇难者的纪念,让人们今后看到这凄美的“生命之花”时,永远铭记那些在地震中消逝的生命。当记者提及这毕竟不合中国人传统观念,可能遭致反对甚至批评谩骂时,舒勇坚持说:“我是真诚的,我相信大家会理解我。”
然而记者的预感很快变成了现实。舒勇要做“生命之花”的消息经南方媒体报道后,立即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批评和指责:有人说他是拿灾区人民的苦难来炒作自己;有人说他不尊重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有人说他不尊重遇难者家属的感受;有人甚至怀疑他有商业目的……“看到这种局面,我决定放弃了。”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舒勇难以承受。说他炒作、有商业目的,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因为他知道自己产生的只是一个单纯的想法。但面对不尊重传统习俗和不尊重遇难者家属感受等批评,他开始想到可能自己的想法有些超前或是太过自我……
完美纪念
“与他们相遇,只能说这是缘分。”昨天,舒勇不知把这句话重复了多少遍。赵德琴则说:“用艺术的方式让女儿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下去,这是她们最好的归宿。”
舒勇与赵德琴夫妇的相遇是在6月21日。那天,已经完全放弃做“生命之花”念头的舒勇和朋友一起到都江堰看望受灾群众。当带去的东西已经送完后,舒勇一行人又到附近的一个超市再次购买慰问品,赵德琴的一个朋友看到了这三个外来的热心人,并主动将他们带到了失去一双女儿的赵德琴家。在与赵德琴夫妇交流时,看到两个患难中结成的夫妻互相关爱,却难以摆脱失去爱女的苦痛,舒勇感到非常难过。之后,要强的赵德琴夫妇坚持不接受舒勇送去的慰问品,却因为他是艺术家而讲起了爱女琦琦和佳佳生前都喜欢画画,夫妇俩至今想不到该怎么给女儿找到最后的归宿。舒勇说,听到孪生姐妹生前对艺术的热爱,他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把已决定放弃的“生命之花”方案讲给了夫妇俩。
“我不惊讶。”赵德琴说,因为舒勇是知名的艺术家,自己的两个女儿又特别喜欢画画,所以她问了很多关于舒勇艺术的问题,觉得他是个真诚的艺术家,不会在这种事上乱来,“我相信这不是炒作,也与商业无关”“但感情上一下子做不到,我们说要考虑一下”。赵德琴说,舒勇离开都江堰到北川慰问以后,她和丈夫想了很多,最终打电话给舒勇,决定捐出女儿的骨灰,“这不是冲动,我觉得地震中凋零的生命不能时间长了就被遗忘,用遇难者骨灰做成的‘生命之花’可以让大家永远铭记这次灾难和灾难中遇难的人们;二是我那正在纯真年代的女儿那么喜欢艺术,用艺术的方式让她们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下去,这是她们最好的归宿。”
“我必须用最虔诚的心来做这件事。”舒勇说,当赵德琴夫妇在电话中告诉他决定捐出孪生女儿骨灰时,远在北川的他当场泪流满面。
前日,从北川返回都江堰后,舒勇一行再次拜访了赵德琴夫妇,在反复确认赵德琴夫妇确实是自愿捐赠女儿的骨灰后,舒勇含泪看着夫妇俩签字确认了捐赠。随后,他和同伴恭恭敬敬地对琦琦和佳佳的骨灰进行祭拜,然后怀着沉重的心情将两姐妹的骨灰各取了一部分小心翼翼地保存在两个瓷罐里。“‘生命之花’加入遇难者的骨灰,这是对生命最大的铭记和怀念,只要让大家铭记这凄美的花是怎么得来的就行了,而且无论如何应该给两姐妹的父母留下念想。”舒勇告诉记者。
离开四川以后,舒勇将尽快安排好制作“生命之花”的相关事宜,做好“生命之花”后,他还将用在灾区收集的废墟材料做成底座,然后将“生命之花”放置在水晶玻璃盒中安放在底座上,“之后我将把‘生命之花’捐赠给国家级博物馆或汶川大地震博物馆,让‘生命之花’成为促使世人永远铭记这场灾难、铭记那些逝去的鲜活的生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