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当我看到舒勇和梁克刚那一亿人民币作品底座,当我看到达明.赫斯特那镶有8061颗钻石价值四千七百万欧元的铂金骷髅,我的内心仿佛突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无论你是一个普通观众,还是一个有着艺术史背景的人,这类作品都潜在地挑动着你的神经。因为你所有的价值与作品所具有的庞大的价值相比显得分外渺小,如果你不是超级精英,拥有无边财富,那么在它面前你只能望而却步。
达明.赫斯特
这些作品让我们明白:艺术太金贵了,不是超级巨富,真养不起艺术。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发现当代艺术中一种商品社会拜金主义的倾向昭然若揭甚至被刻意夸大,大有金钱收买艺术之意。金钱做成艺术,是对拜金主义的推崇还是讽喻?
当代艺术凸现一种高成本和高价格做派,有必要这么做吗?首先它阻碍了很大一部分人从事艺术的可能性,如果你找不到这么多的资金,你就做不了艺术;同样它也遏制了艺术最终消费,艺术的消费群体本来就不大,再往上刻意的哄抬价格,艺术就成了富豪和权贵的专利。
我觉得其实这是一场阴谋。媒体与市场的合谋策划了一场艺术秀,造就了一个传播热点。当代艺术既披着神圣高贵的外衣,又做着黑市交易的勾当。这场阴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抬高艺术的身价,抬高拥有艺术品的人的身价,又通过抬高艺术拥有者的身价,反过来抬高艺术的身价。
当代艺术在市场和媒体驱动下不知不觉地参与了身份的界定和建构,并在一定层面上划分了精英和大众。艺术成为了最为是奢侈的消费,因为普通人永远也买不起。购买的人只能局限于少数的精英阶层,他们占有大量的财富,并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购买这些奢侈艺术品的目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欣赏当代艺术,也不是这些作品就确实值这么多钱,对他们来说,购买这些物超所值的艺术品,意味着确立自己的品味和身份,而这种品味是大众无法实现的,只有他们才能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购买这些艺术品就是在确立自己的身份,满足精英身份的社会认同欲望。而对于大众来说,这些作品严重刺激他们的神经,让他们明白艺术离自己是多么遥远。艺术在这层意义上成为了普通人一个可望而不及的神话与梦想。他们只能远远地观望,并不解地羡慕艺术拥有者的尊贵身份。
当代艺术的高成本和高价格,凸现了一种身份和阶层的差异。艺术品留给了富翁,符号留给了学者,热闹留给了大众。那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是身份的标志。
这种做法看似在抬高艺术,其实是在缩减艺术的生存空间。艺术的创作队伍由于高成本而限制了后备人员的数量,艺术的消费也由于高价格影响了艺术收藏队伍的扩大。在这种情势下,艺术会最终会萎缩成几个权贵和富豪的游戏。由于丧失了艺术生存土壤,没有了新鲜血液的补充,艺术之花很可能因此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