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流水帐 |
看见“小三儿”的留言,提出了有许多很有价值的讨论。很欢迎这样的留言。留言中谈到,尹老师将“爱情、尊严、责任、勇气、正义等人类崇高的精神情感”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并认为片中呈现的是缺乏人性价值的悲剧,我觉得是不是有一点点可以讨论的空间。认为,尹老师对崇高等古典美的欣赏,应该说带着浓厚的七十、八十年代的时代性色彩。对崇高、英雄、牺牲、壮美等古典美范畴的青睐,带着鲜明的时代的烙印。
的确,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时代牢笼里的囚徒。我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关于《夜宴》,我要补充的是,由于商业大片的观众群体是“大众”(投资上的保障),所以,与一般独立制作(如《疯狂的石头》)那种针对特定人群(主要是青年)的影片不同,在价值观上通常都需要更加主流,这是制作模式决定的。无论是《泰坦尼克》或是《达芬奇密码》,也无论说《狮子王》或是《冰河世纪》。大制作本身就是主流模式。
此外,我一直以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其实都是以崇高、永恒、正义,或者说真、善、美作为参照而存在的,他们的绝望、无奈、自嘲、解构,其实都是因为这种参照而产生的。
1990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关于现代悲剧的论文,用了大量的现代作品和作家的自我阐述来证明我的分析。
丑是对美的一种更加无助的渴望。
西西弗的命运更加悲剧,因为他明明知道,他不可能最后将石头推上山顶,但是,他却必须永远地推下去。
现代人,似乎是在玩一场从来都不相信自己有胜算的绝望的游戏。
当然,也许这些看法,仍然是60年代人的“时代偏见”。我们无法自己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
前一篇:《夜宴》: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后一篇:清华年幼的传播学,进了前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