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流水帐 |
茶馆近来不冷清,也不算很热闹。与我的期望正好合拍。
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都还能够直言不讳。特别是hemei什么的,平时不大“敢”给我唱反调的人,也常常对老师又打有拍的。因为有了拍嘛,大概忠言也不逆耳了。当然,不是大家的意见我都会接受,有时是因为他们对我的表述有误解,有的是我觉得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但是有不少的看法对于我都是一个提醒。
不过,我会坚持的是,我不会提供一本仅仅是拼凑起来的“电影教材”。在满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我一定要这本教材有我的思想、我的个性。虽然任何个性,都包含了优点和缺陷。但是,当今学术,实在是太没有个性,学术垃圾和教材垃圾太多。学术个性,至少能激发人思考,哪怕是反对的冲动。当然,我的学术个性也鲜明不到哪儿去,性格最终决定学术风格。
今天很高兴苗棣(兄)老师也悄悄来茶馆小坐,还留下一壶茶,让我们大家品尝。我将它贴在“梦想家”一文中了,让大家共享。什么时候,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个集体所有制的博克茶馆,可能更有意思啊。
今天接到我的母校四川大学纪念校庆的邀请,引起一线怀念之情。
1977年恢复高考,记得当时文科几乎没有选择,我的几个志愿都只能填写川大,自己后来拿到录取通知书才知道自己第一志愿是中文系。那年,我刚过16岁,拿着脸盆、卷着被盖卷,自己坐火车到从来没有去过的成都,开始了我长达9年的川大生活。
下面这张图片就是不久前回校时拍摄的当年我们上课的教学楼。高大、宽阔、古朴,也许这种风格带给了我们一种内在的品质。
因为我们的同学是积压了10年一起参加高考的,所以,我的大学同学年龄相差14、15岁,本科四年,我成了班上的小弟弟。我被严重地边缘化了,只好用学习、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不窝囊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了及其严格的生活规律,学习、锻炼、休息,甚至写日记、给想象中的青梅竹马写“情书”,都是在规定的时间中完成的。这种习惯,给了我现在为止都很好的一笔生活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有效率而且追求生活节奏的人。
本科四年,我把不用读书的高中生活的“损失”在大学的苦读中弥补回来了。没有人们通常所谓的大学色彩。我的女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也比我大了3岁以上。所以,就这样苦读着继续在川大读研究生。这才好象有了所谓的”青春生活“。
现在这张图片是我研究生宿舍窗外的特殊“景致”,当时叫“六舍”,新盖的女生宿舍,和我的宿舍只有不到20米之隔,大家在窗台上几乎都可以隔楼交谈。这次回去,发现格局依旧,只是物是人非而已。
人生是一条河流,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两岸的风景只有等你过去以后才知道它的意义,但是当你知道它的意义的时候,一切又都不可逆转了。
所以,我们才回忆。在阳台上,对着朦胧的月亮,端个酒杯,抽支香烟,在轻烟的缭绕中,在稀微的酒意中,“造作”地体会过去,这种感觉似乎远远比电视上那些慢长的连续剧更加意味深长。
前一篇:电影美学笔记之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