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欲流转的两代“美国梦”

(2015-03-08 11:11:01)
标签:

北京纽约

林志玲

刘烨

李晓雨

北京人在纽约

分类: 我的影视

物欲流转的两代“美国梦”

《北京·纽约》与《北京人在纽约》 

 物欲流转的两代“美国梦”

      影片叫《北京·纽约》,很容易令人想到冯小刚和郑晓龙执导的《北京人在纽约》。二者有共通之处,如主人公都顶着音乐家的虚妄赴美逐梦,然作品的诉求迥异。《北京人在纽约》志在描摹第一代赴美淘金者的得失,是群体症候,《北京·纽约》中美国梦却仅只是茉莉的音乐抱负,是个体命运。毕竟冯小刚、郑晓龙与李晓雨是两代人,当年《北京人在纽约》轰隆碾压一代人的青春时,李晓雨还不过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学生。

 

      《北京人在纽约》以其现实底色触动了一代人,原著作者曹桂林功不可没,他也是故事王起明的原型,冯小刚和郑晓龙不过充当了影像翻译者的角色。曹桂林1980年赴美,《北京人在纽约》是他十年美国梦的一次回顾。李晓雨则是九十年代末赴英留学的,估摸来算应该比《北京人在纽约》里王起明女儿宁宁还要小。众所周知,80年代赴美的都是穷光蛋,而90年代赴英留学的,没点家底可不行。曹桂林赴美,与李晓雨赴英,整整相隔两代人,物质基础不同,追求也就不一,这也注定了两部作品诉求与表达的迥然。

 

以王起明为代表的第一代人的美国梦,是物质生活,直奔发财而去,为此可以牺牲大提琴家的身段以及感情生活,这几乎成为一代人的缩影。相比之下,茉莉的美国梦是艺术的追逐,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为此她宁可忍受物质的煎熬以及打工的艰辛。这并不是说新一代人的美国梦没有物欲,只是这种物欲伴随茉莉小提琴梦功成名就,更加水到渠成而已。从后来茉莉的物质生活可以看出,反倒是功成名就之后,她变得越发虚空,越发需要那个一直不太可靠的肩膀。

 

物欲的极致体现被李晓雨放到了另一个人物身上,这既是茉莉童年的小跟班,即后来的成功商人蓝一。作为茉莉曾经的恋人,如今他已为人夫,当他以金主的身份突然杀入茉莉艰难的美国生活时,他开启了她原本紧锁的两道心门:一道是通往成功的捷径,一道是旧爱重拾之门。看得出来,李晓雨把自己对某类男人憎恶都集中到蓝一身上,因此,他的成功靠的是岳父,他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冷酷的,他对茉莉的爱情表面上执着,其实是粗暴的占有欲作祟,而且还是一张空头支票。

 

李晓雨毕竟是摄影出身,又有杜可风为她掌镜,故整部影片由一帧帧精美画片组成,尤其北美秋色撩人,与北京CBD区屋顶视角的雾霾相映生趣。可能是李晓雨把林志玲拍得太美了,以至以令人难以相信,如此动人的女子,怎可能要在异国忍受那般煎熬,怎轮得到一个同样落魄的摄影师乔来乘虚而入。相反,李晓雨把刘烨拍得太冷酷了,冷酷到蓝一在每一个场合都那么格格不入,最后只能以死来解放茉莉的煎熬。

 

同样是以北京和纽约为关键词,《北京人在纽约》是人在他乡,《北京·纽约》是情在两地。没有了上一代人悲沧与重负,李晓雨可以用时差来探索更加纯粹的爱情,以及爱情背后的艺术与人生。影片面上是个三角爱情故事,同时不妨也可以看做是艺术与艺术,艺术与金钱的碰撞——茉莉与乔之间是艺术与艺术的碰撞,飞花四溅却难结果,茉莉与蓝一之间是艺术与金钱的碰撞,结果相爱又相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